今天在网上购物时,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虽然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儿,但仔细想想还是有一些不甘和后怕。

于是便决定把经过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马上过年了,我今天开始着手准备回老家的事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给父母和亲戚朋友购买一些拜年的礼物。

其实每年这个时候我都非常纠结,不知道该买些什么。尤其是我小姨和大伯家里本就是开小超市的,他们店里什么都有,我就更不知道送什么好了。

所以今年我改变了策略,与其送那些花里胡哨的礼盒,不如买生活必需品,送些米面粮油反倒更实用。

步入正题,中午11点多钟,我打开某宝,搜索“某龙鱼 油”这个关键词。搜索结果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广告位,第二位的是一款5.43L的葵花籽油,优惠后的价格为51.9元。



由于平时家里的生活用品都是我买,对常购物品的价格有一定了解,我一眼看过去就感觉这个价格比较便宜。于是果断点进去,立即购买。

不料,当我提交订单以后,页面弹出一个提示:“购买失败,当前下单人数过多,请稍后再试。”



连续试了很多次,都未成功。我只好暂时先把手机搁置一边,既然提示稍后再试,那就一会儿再买好了。

下午一点多钟,再次尝试,还是同样的结果。

这时候,我已经有点儿纳闷儿了。经常网购的都知道,真正低价促销,需要抢购的商品,通常都是秒没的,毕竟咱们的消费者群体太大了。而这款商品都挂了快两个小时了,还是处于下单拥挤的状态,不太可能。

为了排除到底是我手机的问题,还是某宝系统的问题。我联系一个朋友试了一下,搜索同样的关键词,找同一款商品,看看是否能正常购买?

很快,朋友那里有了反馈,已经下单成功,付款金额为51.9元。朋友还特地感谢我,由于我的推荐,让她抢到了性价比这么高的商品。



难道这会儿不拥堵了?我赶紧打开某宝自己下单,但还是会弹出那个界面,购买失败。

下午2:30,我再次尝试,结果照旧。为什么两个多小时了,一直处于“当前下单人数过多”的状态?为什么别人能买而我不能买?

我有些耐不住性子了,去联系某猫超市的客服,希望能帮我解决问题。客服了解了事情经过,还向我索要了截图,最后给我的回复是:建议稍后再试。



这时候,诡异的一幕出现了。

我离开客服咨询页面,回到商品详情页,重复之前的操作,立即购买、提交订单,居然提交成功了。我不由得从心底由衷赞叹,客服的效率真高,早知道早就去咨询客服了。

然而,高兴还没超过两秒,我愕然发现,我的付款金额是70元。我返回商品页面,重新下单,还是70,之前的优惠活动不见了。



我下单的时间是14:47分,并非整点或整半点,活动到时间结束并自动恢复原价的可能性不大。鉴于客服的权限,她手动去调价的可能性应该也不大。

如此难以理解的现象,让我只能这样去推断猜测:难道当我去咨询客服的时候,系统已经“看”到我对这款商品的购买意愿比较强烈,于是悄悄给涨价了?



我希望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客服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车轱辘话。无非就是“非常抱歉”、“不好意思”、“稍后再试”之类。



关键我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有活动时下不了单?为什么一咨询客服就自动调价?现在恢复原价了,你还让我去试,试个屁吧!



有人可能会觉得我太过矫情,贵了十几块钱就买不起了吗?

笔者之所以一直在质问客服,并不是因为这几块钱,而是想找到一个答案。其实,我换个店铺,或换个平台,完全能找到优惠力度差不多的同款商品。



整个经历下来,让我感觉到,现在的消费者,可以被平台玩弄于股掌之间,甚至可能被平台当猴儿耍。每个消费者,每个网络用户,都有可能正在被大数据围剿。



联想到之前在网上被广泛讨论过的话题,难免会让人不寒而栗。

其一,我们是否一直被监听?你在某度搜索某个关键词,甚至只是和朋友聊天时提到某个关键词。打开购物网站,它就会有相关的产品推荐,它是怎么知道的?



其二,苹果用户被宰客事件。曾经有网友发现,用苹果手机和安卓手机去预订同一家酒店的同一个客房,苹果手机显示的价格更高。难道这是系统默认使用苹果的用户更有钱,活该被宰客?

其三,杀熟现象。之前有网友发现,同一款商品,在没有任何首单优惠等活动的前提下,老用户看到的价格可能会比新用户要高。



杀熟,原本是线下一些不太地道的商家的一种下作行为。然而,当平台也学会用大数据“杀熟”的时候,难道不觉得后背发凉吗?

最近,刘雯道歉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也引起了很多热议。某团从商家和骑手两头吸血,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事实验证。



更有外卖小哥披露了一些其它的奇怪现象。比如导航软件里显示10公里的路程,系统里可能只显示8公里。系统里显示10分钟的配送时间,实际可能8分钟就走到头了,计时会从29秒直接跳到31秒。



很多外卖小哥送单超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搞这些小动作,就是为了多罚款?而外卖员为了不被罚款,只能提高车速。有没有考虑过,你系统偷走一秒钟,外卖小哥的生命安全就多一层威胁?



当前,几乎每个使用手机的人,在网络面前都是赤裸裸的。系统知道你的喜好,知道你的联系方式,知道你的住址,甚至知道你大姨妈规不规律,知道你的夫妻生活和不和谐……



可是,大数据的初衷,原本是应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的,而不是为了方便平台刮油吸血的。

如果发展科技,发展大数据,发展算法,就是为了方便多榨一些,那还是不发展的好,您说呢?



您有没有遇到过这些怪现象呢?评论区聊聊。

码字不易,敬请点赞、转发、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