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里街出圈了!

全市仅6个哦

这次是因为……


1月17日,广州市第二届“最具获得感”改革评估活动成果发布会举行,活动发布了广州10个“最具获得感”改革案例和6个“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其中,三元里街以其“最小应急响应圈”,位列6个“最佳小切口微实事”改革案例之一


“最小应急响应圈”是个什么圈?

它有什么作用?


最小应急响应圈包括三个圈层:第一层为“1-3-5”分钟自救圈,实现灾害事故发生后1分钟内岗位人员自救、3分钟内互救、5分钟内事发单位或应急网格施救;第二层为10分钟增援圈,灾害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镇街应急救援力量响应;第三层为20分钟专业救援圈,事发后20分钟内消防救援队伍及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响应。

三元里街的“圈”是怎么来的?

又是怎么出圈的?

故事,要从电动车说起……

创新电动自行车管理长效机制

三元里街常住人口2.3万,街巷众多,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近1万辆。这些电动车常引发各类事故。为此,三元里街决心对城中村电动自行车进行规范管理。


街道规划了总长4.5公里的停车区域,连夜加装超3000个充电端口,投放超4000辆共享单车,发放《幼儿接送通行证》1007份,实行30分钟限时停放管理,招募了135名志愿者负责引导停车以及村口值守,设立6个找车服务组,确保群众1分钟内轻松找到车辆,建立了每日调度会议机制,组建街道与村社共同发力的五级巡逻监察队,确保整治工作不烂尾、有成效。


在整治电动自行车的过程中

三元里街道意识到

要实现城中村的安全

光做整治电动车这一件事

是远远不够的

他们分析问题

致力于全面提升

基层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

针对“各类应急力量分散且各自为政,街道缺乏统一调度指挥体系”和“灾害事故发生时,基层响应速度较慢,初期处置能力有限”两大问题,三元里街开展以下行动:

以辖内13个社区的物理空间为基准,打造13个最小应急响应圈层,将全街191个最小应急单元和4302名群防群治人员力量按照地域编排进13个最小应急响应圈中,并且整合了力量,确保每一个最小应急响应圈都有公安、消防、街道应急队、网格员、村居治安联防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六支力量


为所有最小应急响应圈中的工作人员配备应急专用对讲机,建立了街道通过一个应急专门对讲频道“一呼百应”的指挥调度体系


明确了最小应急响应圈的响应速度标准,实现了“1分钟自救、3分钟互救、5分钟事发单位响应、10分钟街道力量响应、20分钟区级综合救援队响应”的快速处置目标。

针对三元里街巷复杂,易导致逃生方向不明的情况,三元里街积极采取措施:

与省应急协会及专业企业合作,对三元里村的425条内巷以及2826栋房屋进行了建模,绘制出完整的生命线图,并制作3000个可反光的生命线实体标识,贴在村子每个安全出口和楼栋拐角处。



通过专业协会持续开展30场宣传和培训,手把手教会群众如何快速找到安全通道,教授日常自救方法并进行演练,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自救。

如此一来

基层应急的共治共建共享

效果杠杠滴!

通过创新

电动自行车管理长效机制

构建“最小应急响应圈”

部署逃生自救“生命线”三步走

三元里街探索出了一条

城中村“大应急、大安全”的治理新路子

不仅全面增强

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

更为广州提升城市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提供了“三元里经验”


“最小应急响应圈”构建后,2024年下半年,三元里城中村没有发生一起由电动自行车引发的消防、交通安全事故。全街辖内发生34起消防火警,同比去年下降19.04%,其中32起全部由“最小应急响应圈”第一时间处置。12345市民热线关于电动车整治的投诉从初期的200余条降至个位数。

下一步,三元里街将

强化电动自行车停车

和充电安全规范管理

持续健全基层应急指挥体系

常态化开展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

进一步增强群众安全感和幸福感











来源:广州日报 广州应急管理 三元里街 白云融媒往期

编辑:曾晓泳 黄敏茹

审核: 廖真怡

复核:林梅芳

签发:刘海裕

白云区融媒体中心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