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山之时,天下未定,天下士人纷纷择主而事。多有投靠实力雄厚之主。诸葛亮的大哥早就投奔了东吴,和诸葛亮一起游学的,比如孟公威、石广元等人均投靠了曹操。但唯独诸葛亮投在了当时手无寸土,将不过关张赵,兵不过千的刘备旗下。个中缘由令人费解。

孔明因何选择刘备?



之所以费解,就是人们往往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把诸葛亮择主当成了现代人选择就业单位看待,所以很难理解。

按照现代人选择就业单位的看法,一是要看公司的实力和规模,二是看自己在所去公司的升值空间。

曹操统一北方,谋士如云,战将千员



如果看公司的实力和规模,当时曹操应该是最佳选择,占有整个北方,谋士如云,战将千员。其次是孙权,坐领江东六郡,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刘备只有一个新野县,而且还是暂住,等于是个皮包公司,肯定没人愿意加盟。

碧眼儿坐领江东,人才济济



刘备只有一个新野县,而且还是暂住,等于是个皮包公司,肯定没人愿意加盟。

刘备要啥没啥,简直就是皮包公司



如果按照个人的发展前途,刘备的公司倒是很有吸引力。这也是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易先生在《品三国》中讲到,诸葛亮的志向是出将入相,曹操那里,郭嘉、荀彧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曹操自己就是了不起的人才,如果诸葛亮到曹操那里肯定不会得到重用。所以曹操不是好选择。

而江东的孙权那里,张昭、周瑜与孙权的关系也是非同一般,孙权基本上把二人当成家人看待,诸葛亮如果到孙权那里也肯定无法和张昭、周瑜竞争,没法出将入相,所以孙权也不是好选择。

对于诸葛亮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找一个还没发展起来的,而且有前途的小公司,在这样的公司最有可能实现其出将入相的个人理想。所以刘备就成了他的不二人选。

易先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学者,他学贯中西,纵横古今,观点鲜明,分析透彻。他写的《易中天中华史》我也是每本必买。不过关于易先生对于诸葛亮选择刘备之原因的解释,我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正如上面所分析,易先生说诸葛亮为了更好地实现出将入相的理想,而选择了刘备,实际上还是在以今度古,把诸葛亮择主简单地比作了现代人择业。如果按照现代人的择业观,易先生的观点确实很有道理。

如果孔明只追求地位,刘表处他很有条件



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如果诸葛亮仅仅是为了个人能当上二把手,他干嘛不去荆州刘表处?刘表比刘备更是汉室宗亲,而且凭着诸葛亮与刘表的关系(我在上一篇文章《诸葛亮娶丑女是因为看中了黄承彦的关系网吗》当中有详尽的论述),他在荆州混上二把手不是轻而易举吗?干嘛找刘备呢?

况且选择刘备这样弱的公司也是风险极大的。搞不好二把手没有当成,性命都堪忧了。如果您非要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早就料到了刘表不成事,刘备能成事,我也只能无语了。

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成了智慧的化身,鲁迅就说《三国演义》写“孔明之智近乎妖”。虽然他未出隆中,先定三分天下,可也不是什么都能预料得到。关羽之死他没料到。荆州之失他没料到。刘备的夷陵之败他不也没料到吗?

所以当时的诸葛亮不可能提早知道我们后人所知道的历史,提早就预见了自己跟了刘备就一定能当上二把手宰相。而且刘备的身边也不都是无能之辈,号称凤雏的庞统不就也跟了刘备吗?

事实上,诸葛亮跟随刘备很久还都不是核心人物,直到刘备死后他才大权在握。之前的职位不过是军师中郎将和军师将军,甚至糜竺等人都比他官大,这怎么能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就是为了能当上二把手呢?

那么诸葛亮到底因为什么选择了刘备呢?

在我个人看来,诸葛亮之所以选择投靠刘备,就是因为二人有着相同的政治理想。目标的一致,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这个相同的目标,就是“成其霸业,匡扶汉室”。

春秋五霸的目的是霸业,不是帝业



所谓的霸业,与帝业不同。春秋五霸之业就是霸业。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他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取代周天子,而是“尊王攘夷”,他们要维护的还是周天子的地位和周天子治下的社会秩序。

亮乃无双国士,心系天下,忠君爱国



而对于诸葛亮,正如易先生评价的那样,他是一位无双国士,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的理想不是辅佐一个人把汉天子取代,而是要“匡扶汉室”,要“匡扶汉室”就要辅佐一位能“成其霸业”的人。这个人就是刘备。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就是“齐桓公”,自己就是“管仲”。

孔明的志向是当管仲,寻找自己的齐桓公



证据就是《三国志》中所说:每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是最早提出“尊王攘夷”的人,也是成功实践了这一思想的人。管仲的目的不是要推翻周朝,而是要维护周天子治下的秩序,只不过是要以齐桓公称霸的形式来实现。

诸葛亮自比管仲,说明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辅佐一位像“齐桓公”那样的人物“成其霸业,匡扶汉室”。而遍观当世之英雄,能与其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刘备。其他人的目的都不纯。这在《隆中对》中说得也很清楚。

刘备对诸葛亮说:

“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诸葛亮在说出了“隆中对策”之后,最后一句话是: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成霸业,兴汉室”,这绝不是所谓的唱高调,而是二人的真实心声。

孔明是一位非常正统的知识分子



从诸葛亮的前后表现看,他是一个非常正统的知识分子,一句自比管仲就很能说明问题。《出师表》中我们也能非常明显地感受到诸葛亮那一颗拳拳之心。

而且当时汉献帝还活得好好的,虽然天下纷争,但名义上还是汉朝的天下。深受忠君爱国思想影响的诸葛亮想要重新恢复社会秩序,一定是要“匡扶汉室”。

仁义著于天下的刘备内心的思想还是忠君



而刘备的表现也让人处处感到他的目的是要“匡扶汉室”。刘备就是以仁义著名于天下的。所以陶恭祖才会让出徐州。董承才会把汉献帝的密诏给他。所谓“仁义”的核心就是忠君。

刘备的仁义也让荆州名士多有耳闻。正是徐庶和司马德操这些人把诸葛亮推荐给诸葛亮的。经过几番接触,诸葛亮也已经非常了解刘备,知道他的政治目的和自己高度一致,所以才最终选择了刘备。

因为志同道合,孔明最终选择了刘备



当然这里面还有刘备知人善任的原因,诸葛亮在刘备处能充分发挥才能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刘备的政治目标符合诸葛亮的人生理想,诸葛亮的人生理想就是辅佐如齐桓公一样的人物“成其霸业,匡扶汉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