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TOP大学来了”整理,来源复旦大学官网等。

2025年1月20日,TOP小编查询复旦大学官网时发现,该校拥有9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共建)


1、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2022年,在原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经科技部批准依托复旦大学重组建设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成为20家重组“标杆”实验室之一,由刘明院士任实验室主任,郝跃院士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设立了主攻任务“集成芯片与系统应用”及其相关支撑任务,并把握综合性大学优势,组织集成电路、信息、计算机、物理、材料等领域学者,设立组建了集成芯片、EDA、IP/架构、超高速电路与系统和未来芯片等5个创新中心。各中心根据自身特长,围绕“存算一体3D集成芯片”技术路线,在多芯架构、通用处理器、智能处理器、互连电路、多物理场仿真器、新一代感存算器件和2.5D/3D集成布局布线EDA等方向实践有组织科研。

实验室现有人员80余人,以科研主聘/双聘等形式从复旦大学各相关院系划转为实验室人员,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 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5人,国家海外特聘专家 2人,四青人才 16 人。

2、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脑功能与脑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前身是1992年1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筹建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同时对外开放,1994年底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批准成立。1996年、2001年、2006年、2011年、2016年五次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生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均获得“良好”。实验室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教授,现任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兰教授。

作为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根据国际前沿、国家需求及学科特点,以基础研究为立足点,围绕神经系统工作原理及其疾病发展机制和干预,提炼重大科学问题,聚集、培养优秀基础和临床研究人才,在不同层次上阐明神经系统工作原理和重要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和干预机制,为防治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新策略,使实验室成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围绕“解析功能神经环路构筑、运行和损伤机理,推动重大神经系统疾病研究”总体目标,在脑发育及障碍、感觉及其相关疾病的神经机制、高级脑功能及其异常的机制、脑损伤和功能重建四个方向开展研究,聚焦神经环路形成、神经信息异常、神经细胞损伤三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科学问题。

3、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旦大学应用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谢希德先生亲自倡导建立的实验室,于1989年底通过国家计委组织的专家论证,1990年开始筹建,1992年12月底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至今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在历年来参加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均被评为良好,2015年进入前30%冲优行列。

实验室以表界面物理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在凝聚态物理、光物理、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的前沿开展基础研究及中远期应用研究。围绕新型半导体、磁性、关联体系、人工超构材料和新能源材料等研究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及未来应用设立主要研究方向,将实验室建成本领域国际顶级的前沿科研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新技术发展基地、应对国家重大需求基地。

4、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


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复成立的,依托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同济大学,专注于心脏病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2月在中山医院正式挂牌。

实验室汇聚了包括葛均波院士、陈义汉院士及黄荷凤院士在内的多位顶尖学者,代表了中国心脏病学领域的一流学术团队。实验室致力于解决心脏病的源头理论问题,期望从根本上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转化医学研究加速研究成果的临床应用,弥合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开发一批切实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技术和产品。过去五年,实验室在心脏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突破,如发现心脏起搏机制和控制系统、研发可降解涂层冠脉药物洗脱支架和经心尖二尖瓣夹合器ValveClamp等,为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室将继续发挥优势,聚焦心脏病源头理论和防治手段的研究,为推动开放交流与合作,实验室设立开放研究基金,支持在心脏病研究领域中可能取得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课题。2024年度开放课题申报现已启动,欢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踊跃申报。

5、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参与共建)


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经科技部批准筹建,并于2023年3月获批重组为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复旦大学

实验室紧扣国家在新能源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定位于前沿技术研究,聚焦晶体硅太阳电池高效光电转换新机制及产业化、低成本高效率钙钛矿电池实用化前沿技术、超高效率III-V族多结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三大研究任务。

实验室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5项,高效晶硅太阳电池关键技术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创造30次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功率世界纪录。在晶体硅太阳电池方面,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n型i-TOPCon电池效率达26.58%,量产尺寸HJT电池转换效率达27.08%,居行业第一。在钙钛矿太阳电池方面,实验室小尺寸钙钛矿/晶体硅两端叠层电池效率达34%以上。在III-V族多结太阳电池方面,三结砷化镓薄膜太阳电池产业化效率达34%,2024年继续成为中国太阳电池最高效率保持者。

实验室累计发表论文600余篇,在钙钛矿电池研究领域发表《自然》和《科学》主刊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400余件,PCT及境外专利近200件, 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银奖。代表中国光伏首提并发布国际IEC标准。

未来,实验室将打造校企联合国家科技力量,成为光伏领域科技资源集聚、产学研融通、代表国家最高科研水平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太阳能电池前沿技术研究平台。为引领未来光伏技术发展、构筑我国新能源技术核心竞争力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编辑、审核:大可

版权声明:本文由“TOP大学来了”整理自“复旦大学”,文章转摘只为学术传播,如涉及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