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刘晓庆在她以往的采访中强调自己是中国最好的女演员,自信是往上数一代,同辈一代,晚辈一代也都是这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她输出的,但事实真是这样吗?我觉得还是有客观标准的。刘晓庆并非科班出身,的确没有学院派的一板一眼,在她那个年代所有的“训练”基本都来自于基层文艺活动的熏陶,大开大阖,追求氛围,崇拜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生命力,但遗憾是不懂藏与收。

刘晓庆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比如《小花》《芙蓉镇》等,可以说主题、故事凌驾于镜头语言和表演之上,如果重新看,会发现只要导演想表达一些情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怼脸拍,让演员的眼神跟观众进行交流,在那个年代,观众是受用的。但现在看,就略显陈旧。实际上,刘晓庆直到今天对镜头的敏感还有当年深刻的痕迹,已经看到有帖子说只要感觉到镜头在,她立刻精神抖擞,健步如飞,但镜头之外呢反而退回自己的真实年龄里,动作慢了很多。这个小细节也说明她的表演路数是向外“进攻”的,是打开的,上扬的。问题仅仅在于单调,看久了就会乏味。现在不少人夸她,也提到《武则天》等作品,但我怀疑其实很多人是根本没有看过这部剧的,仅仅是看了一两个片段,几个镜头。在关键的镜头下,刘晓庆的状态是饱满的,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但放在更长的,完整的作品里,我建议还是“存疑”比较好,《武则天》这部剧我看过,坦白说,当时的风评并不太好,其中很大的声音就像今天我们批评四十岁的演员还在演古偶是一个道理,总觉得差点意思,是在挑战普通观众的审美常识。这是仰仗妆造、灯光等手段都无法掩饰的虚张声势。我觉得《武则天》这部剧对于人物的刻画有言情剧的煽情,有些洒狗血,并不能称为一部有严肃历史视角的作品。仅就“武则天”这个人物而言,我对《大明宫词》里的归亚蕾会更欣赏一些。她在合适的年龄演了一个立体、饱满的女性角色。


我觉得表演这件事也应该走出去,引入一点全球视角。刘晓庆是1950年生人,好莱坞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是1949年生人,刚刚作为飞行嘉宾参加内娱某表演类综艺节目的伊莎贝尔·于佩尔是1953年生人。那么,她们作为各自国家、文化中“最好的女演员之一”是不争的事实,横向对比她们与刘晓庆的作品谱系,是可以有一些基础的认知。而与刘晓庆同样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合作过的陈冲现在能演什么作品,演到什么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至于章子怡这样的后辈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刘晓庆的自信是纯自信,精神价值大于一切。

她主演的《火烧圆明园》倒是值得一提,导演李翰祥赋予这部清宫戏微妙的趣味,本质上是用风月片的路数消解了历史宏大的主题,有些情节、场面自带诡谲之气,刘晓庆在片中的抖擞、倔强就显得凌冽,有杀气。在乌尔善的《寻龙诀》里,她演盗墓头子,一个渴望永生的怪阿姨,是一个来自疯狂年代的遗老,反常识反理性甚至反历史。刘晓庆演,也是合适的。也许,当刘晓庆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时候,她的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自洽表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