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老姜,你不是一直想找个机会回非洲看看吗?"张凯拿着那封远道而来的信,眼神复杂地看着我。
"可现在这个消息……"我望着窗外掠过的山影,沉默许久,才低声说道:"三十年了,我以为那些往事早就随风而去了。"
01
一九八二年,我出生在云南省的一个偏远山村。
那里的山连着山,云挨着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仿佛永远不会改变。
父亲在我十岁那年因病去世,留下我和母亲相依为命。
那时候,我还不太明白生活的艰辛,只记得父亲临走前拉着我的手,说:"儿啊,要好好读书。"母亲强忍着悲痛,把最后的积蓄都用在了父亲的葬礼上。
为了供我读书,母亲每天天没亮就去镇上卖野菜。
我还记得那条蜿蜒的山路,记得母亲背着竹篓在晨雾中渐行渐远的背影。
她总是走得很快,说要赶在城里人上班前把野菜卖完。
晚上回来时,我经常看见她布满裂纹的手掌,那些深深的沟壑里藏着岁月的沧桑。
有时候,我偷偷看见她在油灯下抹眼泪,却在发现我醒着时,立刻换上笑脸。
初中毕业那年,我主动提出不再读书。
那天我拿到了全班第一的成绩单,可看着母亲日渐佝偻的背影,我却高兴不起来。
母亲流着泪劝我:"娃啊,你成绩这么好,怎么能不读书呢?"她的声音哽咽,手里还拿着刚从地里挖来的红薯。
我摇摇头,强忍着心中的不舍,"妈,我去打工,攒些钱,让你过上好日子。"
那一刻,我看见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把我紧紧抱在怀里。
就这样,我跟着村里的老乡去了广东。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那片生我养我的山林。
在那里,我认识了改变我命运的人——张凯。他是个说话爽快的东北人,在非洲待了十几年,皮肤晒得黝黑,但笑起来却格外灿烂。
那时他刚从非洲回来,在工厂看见我搬运货物时的认真劲,就留了心。
听说我做事勤快,就向我介绍了一个去非洲的机会。"小伙子,敢去非洲吗?"他问我,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工资是国内的三倍。"
我毫不犹豫地点头,心里想着能早点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那天晚上,我给母亲打电话时,她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句:"注意身体。"我知道,她是舍不得我去那么远的地方,但又不想耽误我的前程。
02
一九九九年的春天,我踏上了飞往非洲的航班。
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离开中国。
透过舷窗望着渐渐远去的故土,云层下是我熟悉的山川河流,心中既忐忑又期待。
邻座的老华侨和我聊天,说非洲的机会多,就看能不能抓住。
在非洲的海鲜市场,我从最基础的工人做起。
每天天不亮就要去码头帮忙搬运海鲜,咸腥的海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手上全是被虾蟹划出的伤口。
但我记着母亲的艰辛,不怕吃苦,干什么都认真。很快,我就被提拔为包装部的负责人。
就在这时,我遇见了王海萍。
她是老板的女儿,刚从新加坡留学回来。
第一次见面时,她穿着一条淡蓝色的连衣裙,站在车间门口,阳光透过她的长发,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边。那一刻,我恍惚觉得时间静止了。
"这些都是你设计的包装?"她指着墙上的样品问我,声音清脆悦耳。
我点点头,有些局促地搓着手,不知道该说什么。
她凑近了看那些样品,发梢轻轻扫过展板,带来一阵淡淡的幽香。她露出赞赏的笑容:"很有想法,看得出来用心了。"
从那以后,我们的交集越来越多。
她经常来包装部和我讨论新的设计方案,有时还会带来一些华文报纸给我看。
每当她来的时候,整个车间仿佛都明亮了几分。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开始期待每天和她见面的时刻,会在早上特意整理好衣着,会记住她喜欢的设计风格。
直到那个雨季的傍晚。
03
我正在加班整理货单,突然听见外面传来一声尖叫。
跑出去一看,是王海萍被地上的积水滑倒了。我连忙扶她起来,却发现她的脚踝已经肿了。
"我送你去医院。"我说着就要背她。
"不用了,我自己能走。"她挣扎着要站起来,却又痛得倒吸一口气。
"别逞强了。"我不由分说地蹲下身,"上来吧。"
雨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下,但我能清楚地感觉到她趴在我背上时的温度。医院并不远,可那段路,我走得很慢很慢。
"姜毅。"快到医院时,她突然喊我的名字。
"嗯?"
"你说,我们这样,算不算违规?"她的声音很轻,像是在自言自语。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但还是故作轻松地说:"送伤员去医院,怎么会违规?"
她轻笑一声:"你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