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郭玉洁
每年春运,繁忙的火车站台上,很少有乘客会把目光停留在车厢下露出的半截车轮上。更少人有知道,一列普速火车由多少轮轴托起,轮轴零件又如何精密配合、发挥作用。在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太原局”)太原车辆段轮轴车间,工人们每天面对一个个轮轴,拆解、维修,目的只有一个:让火车奔跑顺畅。
1月15日上午,在国铁太原局太原车辆段轮轴车间,工人高斌成坐在一个低矮的板凳上,面对着12条轮对。它们“年龄”不一,有产于2006年、2022年的。若没有意外情况,一条轮对的寿命是22-25年。春运,是它们最忙的时候,很多轮子每天“跑的公里数变多了”。
今年春运1月14日正式开始。国铁太原局客运部副主任郜京胜介绍,春运期间,国铁太原局预计旅客发送980万人次,日均24.5万人次,同比增长6%。国铁太原局在一季度运行图基础上,加开春运临客66.5对。
轮轴车间里分布着多道流水线。一节列车每运行几十公里或一定年限,将进入段修——将车辆完全拆开进行检查和维修更换。这是一份细致和专业的工作,工人长期面对轮轴中某一个零件。完整的轮轴经过打砂除锈后,被拆分成零件,送入三个班组的十几个岗位。每个零件再经历清洗、探伤、修理、测量,验收合格后,根据不同尺寸选配,重新组装。
国铁太原局太原车辆段轮轴车间里,500多条轮对在库房中。受访者供图。
在这个过程中,轮对轴径直径的测量被认为是个难点。
高斌成出生于1990年,2013年他进入轮轴车间,最后稳定在轮对轴径测量这一岗位上,一干十来年。“看(白天)这个活干得好不好,这活干得好了,今天晚上我就肯定能踏踏实实睡个觉。”高斌成说。
他介绍,目前,轴径直径的测量难以由机器实现,需要工人拿着外径千分尺,寻找弧度上的最佳测量点。这是该班组精度要求较高的工作,数据以毫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这又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套在里面的轴径直径需要大于轴承内径,才能在火车跑起来时,让轮对和轴承“良好合作”。
在轮轴车间组装组,工长刘胜伟解释,“正常在项目运行当中,它是起到最主导的作用,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旅客列车(轮轴)的温升情况”。工作人员介绍,一旦轮对组装完成、客车上线运行,轮对的轴承就完全被遮盖在保护端盖内,通常不会再轻易打开检查。
现在,高斌成每天要测量12或16条普速列车轮对。11年中,检测技术不断升级,目前使用的新系统会自动报错、纠错,将可能有错误的数据标红。他手中的外径千分尺也换了代,以前他要自己估读数据的小数点后第三位,现在可以由尺子智能读出。
1月15日,国铁太原局太原车辆段轮轴车间里,高斌成在测量轮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郭玉洁/摄
不过,这仍然不是一个可以“傻瓜操作”的活。测量轴径上的几十个数据,手的力度是重要变量。为了掌握合适的力度和方法,工人要先学习3个月,再在工作中跟着师傅一起测3个月——师傅先测数据,自己复测一遍,比较学习。度过这三个月,再进入一段更长的实习,自己先测数据,师傅跟在后面复测。这样,经过1-2年的培养,这个岗位的工人才能独立工作。
高斌成也是这样的成长路径。他记得,刚干这个活时他总睡不好觉,担心自己没测好。有时回到家,还时不时担心,今天数据是不是搞错了,是不是忘记某个步骤了。“如果把客车看作一个人的话,这轮儿就相当于咱们的腿和脚,如果说是腿和脚都断了,你说咱们人还能走吗?”高斌成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他不敢出错。
刘胜伟说,他要求工人在测量过程中尽量不和别人交谈。因为突然被打断,很容易分心,搞错、遗漏。
这无疑是一个枯燥的工作。时间长了“会麻木”,刘胜伟说,连他自己也会觉得这工作“很单一”,“一直在不停地使用一把尺子干同一个活,只是数据发生变化而已”。他会用那些事故案例让工人打起精神,培养敬畏之心:如果车上坐的是“自己的亲戚”,我们怎么保障他们的安全?
1月15日,国铁太原局太原车辆段轮轴车间里,高斌成在测量轮对。受访者供图。
高斌成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没有强迫症这个活干不了”。外径千分尺里是个小机轮,手劲重一点会偏,导致数据偏小,手轻一点,又卡不到最小点。练到后来,高斌成能保证“今天我干12条……拿着一把尺子,所有的(数据)都在一个基准点上。”
1月15日,今年春运第二天,高斌成在智能终端上查看轮对信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郭玉洁/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