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独发,请勿抄袭,转载请标注出处!
有人说毛主席有五虎将,分别是彭德怀、林彪、刘伯承、粟裕和徐向前。个人浅见是在战术方面,林刘徐粟可能比彭老总要强一些,但是在战略方面,彭老总绝对是大家,在这方面,我军早期的高级将领中,也就朱老总可以与之匹敌(毛主席不是将,毛主席是领袖),粟司令也不错,淮海战役前敢直面毛主席,违抗下中央下达的下江南的命令,坚持留在苏鲁地区和国军战斗,就表现出了这位天才将领不仅战术方面是绝顶天才,在战略方面也有过人之处。
而战略家和战术家是有区别的,思考的角度不同,对战争的考虑也不同,这方面在著名的关家垴战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个人浅见,如有错误望请指正,谈论可以,不可骂娘。
百团大战中,彭德怀在关家垴前线的炮团哨所观察敌情,指挥战斗。这里距离敌人只有500米。
在这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一下关家垴战斗。
1940年8月20日夜,华北各地的八路军(除一一五师和山东纵队外)按照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在华北敌后向日军控制的各主要交通线发起了规模空前的破袭战,即后来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给了日伪军沉重的打击,日本随即展开了报复。
从1940年10月6日起,日军调动数万兵力向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开始进行报复性“扫荡”。
10月下旬,日军三十六师团冈崎大队约500人,瞎打乱撞来到了八路军总部设在辽县、武乡县、黎城县交界地区的黄崖洞兵工厂。该兵工厂是八路军总部在华北敌后建立的最大的武器弹药生产基地,曾被朱德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接到日军进犯黄崖洞兵工厂的报告后,彭德怀立即命令一二九师三八六旅赶往黄崖洞打退日军的进攻。日军见八路军大队人马来援,在兵工厂内放了一把火后即逃离了此地。
最终这股日军窜逃到了武乡县蟠龙镇关家垴附近,准备夺道武乡,退回沁县。恰巧,刚打完榆辽战役的八路军一二九师,此时就在蟠龙镇附近休整。决不能让冈崎大队退回老巢!彭德怀决心消灭这股日军。随即,彭德怀赶回八路军总部,与左权等人研究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
10月29日下午,彭德怀从黎城火速赶到武乡县蟠龙镇石门村,决定亲自坐镇指挥。左权及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等人也先后赶来。当晚,彭德怀召集一二九师的师、旅干部开会,正式下达八路军总部的作战命令。
八路军部署好后,首先发动了夜袭,但是没取得什么战果,原来日军赶到关家垴后就迅速的抢修了工事。
于是第二天,彭德怀命令八路军进行强攻。为了拿下关家垴,八路军先后组织了多个决死纵队,但是都遇到了日军的顽强抵抗,八路军损失惨重,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
彭德怀在关家垴指挥战斗的旧址
八路军进攻受阻,且伤亡较大,这令在前方指挥作战的陈赓坐立不安。他对是否要继续攻打关家垴产生了犹豫。他甚至顶撞彭德怀的命令说:“这样打法,我不赞成!”
“有意见可以保留,但命令必须执行!”彭德怀随即放下了电话。陈赓只好继续组织部队向前攻击。
更严重的是,据侦察人员报告,数千名日军已从四面八方向关家垴赶来,如果敌军援兵一到,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在这时,在前方指挥作战的刘伯承鉴于八路军各攻击部队损失较大,也打来电话,建议部队暂时撤围,另寻战机。
他对彭德怀说“我的彭老总啊,这样打我们赔不起呀!”彭德怀耐着性子说道:“我的老兄,敌人援兵正在逼近,一旦放虎下山,他立刻就会得到援兵的接应。”“那就以后再收拾他!关家垴的地形对我不利,我军伤亡太大了!”刘伯承回道。但彭德怀仍坚持打下去。最后,刘伯承也有些生气,对彭德怀说道:“你这是赌气,蛮干!这一仗,我不同意再打!”彭德怀也终于按捺不住直往上窜的火气,在电话中发起了犟脾气:“拿不下关家垴,就撤销第一二九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
最终还是刘伯承组织人员从壕坎下面挖通往关家垴山顶的暗道,八路军终于找到了解决部队无法向关家垴进攻的办法。
但是正当八路军攻上了关家垴和日军展开白刃战的时候,驰援日军最终逼近关家垴,八路军不得不撤退。
此次战斗,八路军出动了八个团共一万余人,但面对日军仅五百人的大队,付出了两千多人的伤亡(八路军战死589人、伤1570多人,共计2160余人。日军阵地遗尸280余具,其中有大尉军官2人、中、少尉军官5人,另外还有三大堆骨)。
实话实话这时八路军出动了二十倍的兵力,竟然打了一次败仗。晚年在《彭德怀自述》中,他将关家垴战斗视为自己戎马一生的四大败仗之一,其他三次是红军时期赣州战役,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府陇东战役和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
而此次战斗也是非常有争议的,我军有人肯定了这场战斗。
曾参加战斗的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欧致富回忆说:“彭老总坚持要打关家垴战斗,还有一个意图:八路军是坚持敌后抗战的主力军、正规军,不但要会打游击;必要时,也得猛攻坚守,顽强拼杀,敢于啃硬骨头。”
时任决死第一纵队政治委员的薄一波回忆说:“彭老总向我调决死队两个团参加战斗,我是很积极的。战斗中损失固然大,但这两个团也打出来了,成为决死队战斗力最强的两个主力团。”
但更多人觉得这是彭老总是在蛮干蛮打,彭德怀则因为此战被人定性为蛮干瞎指挥,连带内部对百团大战评价都出现极大争议,对第一、第二阶段都还是没有多大分歧。否定百团大战也主要是否定百团大战第三阶段,而第三阶段也主要是否定关家垴战斗。
那到底关家垴战斗该不该打?
我个人认为从单次战斗来说,是不该打的,包括参与指挥的刘伯承元帅、陈赓大将都提出了反对意见,损失那么大还要打,这不是蛮干瞎指挥是什么?
但从全局战略来说,关家垴战斗不得不打,战略家彭德怀明白如果不拿下关家垴的日军,日后对八路军对根据地危害会更大。
一般认为电视剧《亮剑》里李家坡战斗的原型来自关家垴战斗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般认为,非要打下关家垴的彭德怀,他的考虑是如果八路军连一个大队都不敢打,以后怎么“亮剑”,打关家垴是在练兵,培养八路军打硬战的能力。
这是原因之一,但我认为不是这么简单,彭老总还有更深层次的战略大局考虑。
我来简单的说说日军对中国控制的战略战术。
有人总结说日军在进入“相持阶段”后,因为兵力有限,采取了“占据点、控制线、压住面”的战术。这是非常成功的。
怎么解读“占据点、控制线、压住面”的日军战略战术呢?往大了说,日军首先重兵占据城市,然后控制住各大城市之间的铁路,形成了一张大网后便出动日军对网格内“面中”的中国抵抗力量进行扫荡。往小了说,日军建立了无数的碉堡,并控制住碉堡之间的线路,然后便对小网内的根据地进行扫荡。
也就是说,日军可以通过这种战术,最多的时候在中国也仅有百万军队,却让四万万的中国人拿他没辙。
然后呢,日军、八路军、沦陷区的老百姓则是渔夫、鱼和水的关系。
老百姓是水,八路军是鱼,所以八路军在根据地里有老百姓的拥护,那就是如鱼得水,能更好的得到粮草兵员的补充,也能通过老百姓获得更多日伪军的情报。而日军是渔夫,它就是鱼的死敌。渔夫的工具是渔网,八路军则是鱼。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渔网越密,鱼的生存空间就越小,不仅大鱼逃不出渔夫的渔网,小鱼也被密集的渔网给打捞了,这些年我国禁止“绝户网”就是这个道理。
再举个例子,一个县城里的日军有一千一百的日军,他们留下一百人守县城,剩下的一千人则去乡镇农村扫荡。如果八路军战斗力够强,日军就不敢分兵太多,一次出动一千日军,只能分兵十路。这样子日军的渔网网格就大了,八路军就有更大的生存空间。但八路军战斗力不足,日军就敢分兵一百路,组织密集的渔网,八路军的生存空间就被严重压缩。
而八路军战斗力如何呢?日军也得通过一次次的试探才能得知,毕竟日军和老百姓不是鱼水关系,他们对八路军的情报收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一开始他们不敢分兵太多,慢慢的发现八路军为难不了百来人的日军中队后,他们就敢分兵成十来人的小队(我这里是打比方,日军一般小队50到70之间,中队194到250人之间,大队标准是1100人,也就是说关家垴八路军面对的仅是日军半个大队)。
关家垴战斗中,半个大队的日军就胆敢在八路军的腹地横行无忌,如果八路军总部腹地都拿半个大队的日军没有办法,可想而知日后其他地方的日军会如何的肆无忌惮。渔夫就会用更密集的渔网来打鱼,八路军和根据地的百姓损失就会更加严重。
所以从战略家的角度,彭德怀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这股日军,为的是让所有的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抗日力量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这么说大家懂了没?陈赓和刘伯承都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他们对战斗时机的把握,对战役的布局,那都是人中龙凤。但是上升到战略大局还是和彭老总这样子的战略家有差距的。
日后到底要不要抗美援朝,强如林彪说不能打。林总也没错,他不怕死,二十来岁就做军长的人,反围剿、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历了何等的腥风血雨,面对的敌人何等强大,他也不惧。只是从战术角度,从敌我力量的分析,抗美援朝确实有不能打的理由。但是毛主席是战略家,他胸怀天下,从战略的高度看到了抗美援朝必打的必要性。而同样是战略家的彭老总也明白,抗美援朝必须打,所以毛主席将他从西北叫去北京后,彭老总第一时间就表态必须出兵朝鲜。
有时候战略家考虑事情和战术家是不同的,全局观是不同的。彭老总爱兵如子,在关家垴眼见那么多优秀的八路军战士在流血牺牲,他肯定心里在流血,但是为了抗日的大局,为了八路军更大的生存空间,他就必须铁石心肠,因为他要想尽办法和日军的渔网作斗争。
以上乃个人浅见,如有不足,望请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