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16日,王任重在北京病逝,这一天的消息震惊了全国。江主席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到了王任重的家中,握着萧慧纳的手,表达了深深的哀悼之情。他说:“在接到第一个病情公报后,我就很想来看望你,但是医院说病情不稳定,最好不要来……现在,这个遗憾已经无法弥补了。”
1949年,王任重调任湖北,随后在1954年成为湖北省委第一书记。
1956年,湖北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洪水灾害,长江水位不断上涨。
王任重在此时不仅亲自指挥疏散群众,还组织各方力量,修筑堤坝,开挖排水渠。
为此,毛泽东亲自为湖北省委题词。
这一事件让王任重认识到仅仅依赖防洪堤坝等传统方式,无法根本解决长江流域频繁的水灾问题。
因此,他提出修建长江上游的水坝,彻底根除汛期的隐患。
在与毛泽东的交流中,这一设想获得了认可,毛泽东回到中央后也将这一构思转告了周恩来。
周恩来亲自前往湖北考察,召集相关专家进行论证。
然而,尽管有不少支持者,反对声也同样强烈。
一些人担心水坝的建设会对长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甚至可能威胁到特有的水生物种。
周恩来一度产生了犹豫,决定暂时搁置该计划。
尽管如此,王任重始终没有放弃这个计划。
在之后,虽然他已不再负责湖北的工作,但他仍然持续关注三峡工程的进展,并积极参与相关辩论会。
最终,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三峡工程终于进入了实施阶段。
然而,1992年,他因病去世。
几天前,他的健康突然恶化,尽管事先未曾察觉有心脏病史,王任重在家中感到胸闷,经过家人和工作人员的劝说,才同意前往医院检查。
3月,医生确诊后建议他卧床休息。
面对这个消息,王任重请求医生是否可以等他完成即将召开的政协会议后再进行治疗。
对于即将召开的一系列重要会议,王任重始终没有放下心头的事务,尤其是关乎三峡工程的议案。
在住院期间,他仍然坚持听取关于三峡工程的汇报,并强调要充分讨论相关问题。
尽管病情时有波动,王任重在临终前的几天表现出一定的恢复迹象,医生甚至认为他有可能早日康复。
然而,16日王任重的病情急转直下,最终因抢救无效去世。
他的遗孀萧慧纳深感悲痛,但她坚决遵从王任重生前的意愿,要求丧事从简,并尽快火化遗体。
王任重生前曾表态,认为死亡是自然的过程,希望一切简朴。
三峡工程真正的实施决策是在1992年通过的。
当年,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接下来的几个月内,葛洲坝工程局紧急调动资源。
1992年,葛洲坝集团的首批人员和设备进驻三峡工程现场。
项目规模庞大且涉及的工期长远,葛洲坝集团调集了大量机械设备,并紧急修缮。
1993年,葛洲坝集团开始了对围堰的抢筑工作。
500多名施工人员昼夜奋战,仅用了50天就完成了42.88万立方米土石方的填筑,建立了长达753米的围堰试验段。
1994年,葛洲坝工程局顺利完成了围堰和茅坪溪泄水建筑物的建设。
截至1994年,葛洲坝集团承接的合同金额已占整个坝区工程合同金额的84%以上。
1997年1,三峡工程的“大江截流”成功实施。
在截流过程中,葛洲坝集团不仅实现了水深与流量的世界纪录,还成功完成了日抛投强度三项技术挑战,创造了水电建设领域的三个世界第一。
随着截流的完成,大江的截流为后续的水库蓄水创造了条件。
三峡工程建设还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难题。
葛洲坝集团在此过程中成功攻克了混凝土防裂等关键技术问题。
特别是在大坝浇筑过程中,葛洲坝引进了国际先进的设备,包括塔顶带机、门塔机等。
通过精确的温控技术,成功避免了大坝混凝土的裂缝问题。
2003年,三峡电站的首台机组开始投产发电,而葛洲坝集团承接了其中18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的安装任务。
葛洲坝集团实现了水轮发电机组安装的世界纪录:四投和单机组安装工期290天。
2007年,葛洲坝集团还提前完成了三峡双线五级船闸的建设,并成功实现了双线通航。
2020年,三峡工程通过竣工验收,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参考文献:[1]邹谨.王任重党建思想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3):368-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