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数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邓宁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公布了2024年全国智慧旅游解决方案拟入选名单。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工智能技术(AI)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案例入选,例如,基于AI大模型的旅游景区智慧监管解决方案、数智化景区全域交旅协同融合管控解决方案、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一站式内容营销解决方案、“碰一下”+AI文旅智能体一体化解决方案等。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培育发展旅游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前景?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院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数字文旅研究中心主任邓宁。

旅游行业已经开始全面拥抱大模型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旅游领域的大模型在创新发展方面呈现出哪些特点和路径?

邓宁:以大模型为基础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深度契合旅游应用场景。一些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已经在基于平台自身数据训练用于旅游行程规划的大模型或智能体产品。不过,这些产品的功能大多数只是提供基本的旅游行程规划或预定服务。这和游客的旅游决策咨询需求以及产生可信赖的、高频次旅行信息服务还有距离。整体上看,旅游行业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旅游行业已经开始全面拥抱大模型。这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以在线旅游服务平台基于自身数据的大模型和各个文旅部门定制的AI智能体作为主要形式。第二,应用主要包括AI信息检索和讲解服务、AI旅游行程规划、利用AIGC生成旅游营销内容并打造AI数字人导游、AIGC旅拍等。第三,在训练数据方面综合应用了政府侧权威公共信息数据(如信息查询等)和市场侧平台供应链资源数据(如预约、预定等)。

旅游行业具备天然且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旅游决策属于复杂问题,这对大模型企业开发游客端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的产业化属性,决定了人工智能在旅游行业的应用具有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的特点。专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旅游行业的应用,也应注重与通用大模型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由于旅游行业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户外和移动化的场景,诸如智能耳机、增强现实(A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发展具有很大潜力。

“人工智能+旅游”会创新许多应用场景

中国经济时报: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未来,人工智能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会呈现哪些趋势?

邓宁:人工智能可能会改变旅游信息的获取方式。例如,人们未来可能会逐步转向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入口的旅游信息场景。旅游企业未来将加快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实现降本增效。人工智能还可以提升游客在途旅游体验,进一步提高旅游治理的精准性。

人工智能未来可能在旅游领域出现超级应用,形成很大的市场规模,并不断培养用户使用习惯。人工智能和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会创新许多应用场景,例如机器人导游、无人车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旅行助手、人工智能旅游定制师等。未来,AIGC将进一步促使文旅深度、高效地融合。随着人工智能和旅游行业的融合发展,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和要求可能出现颠覆式变化。

完善人工智能在旅游领域应用的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人工智能与旅游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有哪些?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做些什么?

邓宁:人工智能与旅游业在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和应用难题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旅游领域训练数据的问题。例如,旅游领域垂直类数据是在本地进行训练还是上传到大模型企业进行云端训练,引发数据权益问题。第二,AI智能体目前还无法完全满足旅游的复杂决策场景,并取得用户信任。这表现在产品交互体验如何符合旅游决策规律等方面。第三,由于旅游综合性强,旅游类智能体如何跨平台进行资源整合并进行诸如智能下单等复杂操作也是难题。第四,旅游领域的市场主体对大模型认知不足,导致大模型建设与运营存在一定盲目性。如何统筹好通用大模型与专用大模型的关系、政府与市场在各自分工方面的关系等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未来,要加快完善人工智能在文旅领域应用的政策。通用大模型厂商需要认识到旅游场景的价值和特点,投入更多资源优化底座大模型,不断拓展大模型在文旅领域的应用“上限”。文旅企业应该基于行业特点不断丰富产品,提升服务,提高大模型在文旅领域应用的“下限”。同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要给予文旅大模型更多支持,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机构间的互动与交流。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