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称号,是对我30年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认可、赞扬,是对金融监管在维护国家绿色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肯定和褒奖,是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巨大成就的鼓励与赞扬”,在电话采访中,退休干部葛玉修激动地告诉记者。

2024年12月31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代表。“退休10年啦,得到主席的接见,还上台领了奖,我也是金融界唯一代表,太难忘了!”,回忆起那个时刻,葛玉修兴奋不已。



图为葛玉修在青藏高原用镜头记录生态环境变

青藏高原的“军绿红”。1970年,17岁的葛玉修从山东曹县参军来到青海,与青藏高原这片热土,结下深深的缘分。

军队是一所大学校,严格的军事训练,练就了强健的体魄、钢铁般的意志。强化训练、备战执勤、抗洪抢险等工作,葛玉修时时处处走在前面,先后3次立功,20多次受到嘉奖。他担任指导员、党支部的连队被青海省军区授予“精神文明先进集体标兵”,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代表连队出席了原兰州军区先进代表大会。

1994年,结束24年军旅生涯,葛玉修转业到地方。他说:“军人永远都在‘战场’上,没有下‘战场’的战士,只有转移阵地的士兵。”他这名在“青藏高原转移阵地的士兵”,始终不忘初心。他曾任尖扎县武装部政委、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机关,原青海银监局、工会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始终将“群众利益无小事,架好党群连心桥”作为工作落脚点,曾获“优秀党务工作者”“青海省金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退休10年来,葛玉修继续发挥余热。

他在原中国银监会2015年纪检、监察工作会议上,多次深入农牧区宣传金融知识,多次参加集中研讨交流和公益演讲,并与年轻干部座谈,以亲身经历寄语监管干部“入了监管门,终生监管魂”,激励他们恪尽职守、奉献监管。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2016年8月,青海视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葛玉修牢记嘱托,把保护青海生态作为使命,用金融监管知识和生态环保图片对标落实。从守护国家安全和金融安全的战士,转变为守护青藏高原的卫士。

凝聚着一名共产党员50年的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从军人到金融从业者再到环保实践者,变化的是身份符号,不变的是他对青海这片热土深深的热爱。

他借助镜头,表达这份深爱。大美青海在葛玉修的镜头中,是大气磅礴的山水画卷,是婉约隽永的浪漫诗篇,是充满神韵的秘境净土。这片热土也赋予他生命智慧,让他感知到人与自然的天地大爱。他说:“可可西里、祁连山、三江源、青海湖、中华对角羚、环保事业,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他用斑斓的光影记录青海的生态环境变迁,他用生动的演讲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赢得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他曾当选“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青海省和中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最美青海人”。“感动青海人物”,“地球绿肺天使”,曾获中国“斯巴鲁生态保护奖”,“中华宝钢环境奖”。

青海湖野生动物的“代言人”葛玉修热爱摄影,20世纪80年代,他在部队自学摄影。正是这一业余爱好,让他与高原野生动物结下了不解之缘。1995年,葛玉修就开始了生态摄影。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生态环保事业。

葛玉修告诉记者,从第一次踏上青海湖鸟岛至今,266次踏足青海湖,25次走进三江源,15次远赴可可西里无人区;他曾遭遇过野狼群、掉进过冰窟窿、陷进过沼泽地;他曾只身一人在荒岛上,7天7夜没喝一口热水,没吃一口热饭。他历尽艰辛,拍摄了16万幅高原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变化的图片,撰写了大量反映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的文章。160篇配图文章、1500余幅图片在120多家报刊发表;121幅摄影作品选入《大美青海》宣传片,在天安门广场大屏幕展播。葛玉修告诉记者,最难忘的一次拍摄是发现中华对角羚。

那是1997年11月下旬的一天,在去青海湖的路上,他抓拍到7只黄褐色像羊一样的动物。后经专家认定,这是中国第一张,也是世界第一张拍摄到这种高原羚羊的照片。2004年8月,征求了有关专家意见,考虑到这种高原羚羊根植在中国土地上,葛玉修为它取了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了解到中华对角羚是我国急需拯救的15种野生动物之一后,葛玉修不断为这个高原精灵奔走。在报纸上撰文呼吁,自费制作展板宣传,在网上开展“拯救中华对角羚”宣传签名活动。这些行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同。2006年,第五届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组委会将中华对角羚定为“环湖赛”吉祥物,制作成卡通“多吉”形象。与此同时,国家层面开始了对中华对角羚的保护。2007年,青海湖畔建起了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站,葛玉修被聘为“荣誉站长”。目前,中华对角羚已从1995年的200多只增加到3400多只。

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者”一直以来,葛玉修不仅用镜头记录生态之美,更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保理念。

为更广泛地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葛玉修把自己的生态摄影成果转化成公众生态保护的共识。2002年,葛玉修就带着图文并茂的课件,开始了公益演讲之路。

23年来,他到黄河源头,到黄海之滨,到牧民帐篷,到机关,到学校,到社区……他用亲身经历和惊险故事,普及野生动物知识,讲述青海生态故事,传播生态文明理念。23年来,他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益演讲640余场,直接受众30余万人。

他根据不同听众,编排讲课内容,既充满真情,又特别接地气气。到金融机构讲课时,他总是说,遇到有益于生态环保的项目,要紧抓快办,真正发挥绿色金融作用,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跳水皇后高敏在中央电视台奥运火炬手选拔赛现场听了葛玉修的故事后说:“我相信,葛老师在传递奥运火炬的同时,一定会把生态环保的理念传遍世界。”

23年来,葛玉修用心传递生态文明理念,用情谱写环保志愿者之歌,得到社会各界认可。2016年,他当选中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被中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吸收为会员,并当选理事;被青海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为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2021年,葛玉修受聘担任国家“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2023年,参加沿黄9省区《黄河文化大会(第二季)》,在99名黄河达人中,来自海拔最高、路途最远、年龄最大(70岁)的他,因表现突出,获“黄河文化传播大使”称号。2024年,应邀参加中央电视总台“美丽中国、四季行歌”大型融媒体直播,讲述青海省保护山宗水源的成绩。

23年来,葛玉修30次走进中央电视台,70余次在青海电视台亮相,还在北京、上海、浙江、湖南、山东等卫视出镜。美联社记者专程到青海采访他,专题片《一个人能为生态环保做多少》在国际媒体播放,还上了美国的中文报纸,中国的环保故事随着葛玉修的名字和事迹传递到了大洋彼岸。2024年10月21日至 11月1日,葛玉修拍摄的中华对角羚图片在联合国生物之多样性大会亮相,展示了中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辉煌成就。

原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吉狄马加称赞葛玉修“是一位杰出的生态环保摄影家,也是当代中国一位具有道德良知保护生态的行动者。”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人投身到生态保护事业中,让更多人关注生态、支持生态、热爱生态,让绿水青山成为美好生活最亮丽的底色。

“今早6点多,就驱车180公里,来青海湖拍中华对角羚,有空就想来看看它们。我将把关爱与感动化作发挥余热的动力,继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努力讲好青海生态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青海、关注青海、热爱青海,为青海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增砖添瓦”,谈起未来,72岁的葛玉修仍激情满怀;志趣、情怀与使命融为一体,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电波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