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点不一样的东西吧)

如果项目组尝试把耀嘉音打造成一个【真实】的虚拟偶像,歌姬的确是一种极好的尝试。因为歌姬的塑造成功,就意味着未来线上或线下可能的单人演唱会,以及潜在的虚拟偶像团体演出,相当于扩展单个形象或多个形象的商业运营思路。

打造巨星耀嘉音,远比现实世界打造一个“美女帅哥”式的偶像更容易,因为现在的娱乐圈想要打造一个偶像,需要各种推流买广告宣传位,简言之,曝光量就是影响力。但偶像的个人素养常常难以量化,“崩盘”事件层出不穷。

耀嘉音早期的曝光,依托于《绝区零》的自身热度。换言之,《绝区零》自身高品质和各种宣传堆料引发的讨论热度,会潜移默化地传递到耀嘉音身上。


一旦让玩家和非玩家产生对耀嘉音的好奇,接下来就是把一个游戏形象当做一个【真正的偶像】对待,“让形象看起来拥有真实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嘉音官方】这个官方宣传号。

新版将于1月22日上线,根据之前的各种宣传,1月22日还有一场音乐会,那么,这是对新版剧情的提示,还是届时真的会有前瞻中故意未提及的【惊喜】呢?这倒是挺值得期待的。

严格来说,《绝区零》就玩家总数而言,还是算“小众游戏”,项目组为了增加营收,保证现金流能持续为游戏创新输血,收入来源不能过于依赖玩家氪金抽蛋池或卖皮肤。

其他游戏的商业化思路证明了,将数字化的内容实体化,也可以拥有大量现金流。这就是越来越常见的周边,不管是立牌、卡纸、手办、鼠标垫,还是品牌联名活动。

同时,如《原神》音乐会、《星穹铁道》音乐会和《绝区零》电音节的优异表现,也证明了让各地的玩家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团聚在一起,会爆发出更大的商业价值——相较于各种fes,音乐会的运营成本会相对低一些,而且,每一次音乐会都是对品牌的再次宣传,能有效延长品牌生命力。


当复盘这些,我们也能逐渐明白项目组可能的营销野心——打造偶像文化和偶像经济,一旦耀嘉音不单是一个游戏角色,而是一个成功的虚拟偶像,即使不是玩家,也会被这个会唱粤语歌的歌姬吸引。

这里又要说为什么挑粤语,因为粤语歌的确有它的独特文化性,很中国又很传统;而且粤语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玩家或准玩家的消费能力极强。

不知道当年被曝光的“虚拟偶像团体”会不会在以后的版本登场——其实,当年的这个信息,也能看出项目组的野心,不单是游戏,而是构建一种文化。


由此,会想到一些与商业运营更深远的内容。

第一,是“实体偶像文化”的相对没落和新偶像时代的兴起。

偶像崇拜是古往今来人类都有的文化概念,以前的偶像可能真的是靠硬实力从人堆中“斗”出来的,如今的偶像似乎只需要各种营销。

所以,因为“空虚”而容易塌房,自然之理。

随着二次元文化逐渐走出亚文化范畴,开始以寻常生活中的一面融入主流社会,依托于二次元文化衍生出了新的“偶像经济”。

比如,配音演员或coser的见面会。

那么,为什么一位配音演员、一位coser,只是卖卖签名照片或者握手会,就会有一大群极为狂热的粉丝愿意付费,甚至不远千里只为见上一面?让人难免慨叹新生代的消费力怎么会那么强?

要知道,传统的偶像是个形象——哪怕只是身材或脸蛋,传统的明星需要有一些手艺,但回到配音演员或coser这个概念,粉丝们到底是喜欢配音演员或coser本人,还是配音演员或coser所演绎的【形象】?

其实,偶像只是让人看到最光鲜亮丽的一面,那不为人知的一面一旦曝光,也许比大众想象的更为恶劣,不光是“高高在上的娱乐圈”,还是如今“接地气的各种圈儿”,都是如此。

相对安全的,还真是虚拟偶像,他们永远年轻,永远活力四射,除非官方作死,否则永远不会自己造出负面新闻。


第二,是虚拟偶像的潜在繁荣。

很抱歉,我不是在说各种奇怪的虚拟主播,虚拟主播本质上还是人挂个二次元的皮与人聊天,虚拟偶像需要带着一种正面精神或者积极价值观,才有更久远的生存空间。

如果说《原神》的成功,让其他游戏厂商看到了移动端开放世界的商业价值,于是,竞相模仿;那么,《绝区零》的耀嘉音在商业上也取得了多个维度商业层面的成功,我想,未来也会有类似的游戏捧出【真正的虚拟歌姬】,拉开一个新的商业市场。

必须一提,在虚拟偶像方面,其实已经有很多成熟案例;在虚拟歌姬方面,市场上也有一些游戏衍生出类似的歌唱团体,但像耀嘉音这种定位明确、规划完整的IP形象,目前并不多见。

《星穹铁道》有知更鸟,《原神》有芭芭拉,即使是《崩坏3》也有时雨绮罗,没准儿,米哈游内部对虚拟偶像相关已经研究讨论了很多年,不然也不会诞生【鹿鸣】这样一个似乎只是单纯秀技术的虚拟形象——要我说,【鹿鸣】可不见得是技术组的试验田,更大的家伙,还在后面呢!


期待《绝区零》后续端出更多的精彩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