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可以让您下次继续阅读相关文章,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提起贪官,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清代乾隆朝的大贪官和珅。

电视剧中王刚老师精彩的演绎也让这一历史角色格外深入人心。



然而,除了贪污,和珅的出身和发家之路却并未被很多人知晓。

在乾隆死后和珅迅速倒台,嘉庆皇帝派人查抄他的家产,然而和珅家却家徒四壁。

对和珅行径了如指掌的嘉庆皇帝当即下令把柱子凿开。

眼前的景象让在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

一、早年坎坷,幸得贵人



前些年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大贪官赵德汉那一句“祖祖辈辈是农民,穷怕了”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贫苦的童年是在上位后报复性敛财的绝佳借口。

和珅的出身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和珅出自满洲大姓钮祜禄氏,其父常保还是世袭轻车都尉,家境虽不富裕,但与贫苦肯定不沾边。

然而,和珅不满十岁时,母亲和父亲便先后离世。

只留下年幼的和珅与弟弟和琳与继母一同生活,家庭一下坠入谷底。

好在和珅学习刻苦,又天资聪颖,考上了京城第一学府咸安宫官学,在就读的旗人子弟中一直稳居第一。



胸怀大志的和珅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科举考试,希望通过考试步入仕途,却没想到一贯学习优异的和珅竟然落榜了。

此时的和珅家庭状况依然很差,自己已经娶妻开销不少,弟弟和琳还要读书,于是和珅放弃了科举,靠着世袭轻车都尉当上了一名宫廷侍卫。

觉得前途一眼看到头的和珅不会想到,宫廷侍卫的身份给他带来的,将远远超过当年那次科举考试。



他遇到了一生的贵人——乾隆皇帝。

作为宫廷侍卫,和珅接触皇帝的机会不少,但这一身份并没有资格同皇帝交谈。

乾隆三十八年,在一次出行途中,乾隆得知遇有一个重犯逃脱,于是勃然大怒道:“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然而,在场的侍卫却没有任何一人能回答皇帝文绉绉的问话。

在当时,宫廷侍卫一职还是为那些不学无术、只得靠家族出身谋个差事的旗人子弟准备的,几乎没有读过书的侍卫。

这时,和珅从容答复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过”。

只一句便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



面对乾隆的询问,和珅如实回复了自己参加科举落榜一事,甚至原封不动地背出了当年的考题和自己的文章。

经此一面,乾隆对这个博闻强识又长相俊秀的侍卫小伙子印象深刻,而终于得到伯乐赏识的和珅仕途简直是平步青云。

乾隆四十年十月,和珅便被提拔为御前侍卫。



一年之内,户部左侍郎、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吏部右侍郎、九门提督……别人求之不得的高位,被乾隆慷慨地给予不满三十岁的和珅。

平心而论,尽管日转千阶,和珅的能力完全对得起乾隆的信任。

和珅精通汉、满、蒙、藏等多种语言,在民族事务上是乾隆最得力的助手。

马戛尔尼



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曾对和珅的语言水平和外交能力有过高度评价。

在其他职位上和珅也都做得出类拔萃,深得乾隆的喜爱。

二、走上贪腐之路:屠龙者如何变成恶龙

那么,和珅这么一个官场清流是如何一步步堕落成日后的大贪官的呢?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乾隆四十年,和珅奉旨前往云南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贪污一案。

来到云南,办事能力出色的和珅很快查明了李侍尧案的实情。

按大清律例,贪污白银超过一万两就要被判处斩立决。

而李侍尧前后贪污白银达到四万六千两,判处斩立决根本无需商榷。

然而,乾隆的态度却很值得玩味。

李侍尧



李侍尧一案不是由三法司查办,而是由亲信和珅主持,乾隆也多次叮嘱和珅再三考虑。

聪明的和珅很快领悟到乾隆的意思。

于是,和珅在查案后给出了与三法司不同的判决——斩监候。

为了保住李侍尧,乾隆先后指派九卿和各省总督来提供判决意见,结果所有人都同意三法司裁定的斩立决。



在这种情况下,能揣测出圣意的和珅便鹤立鸡群。

凭借此次“大功”,和珅获得了乾隆大量金银赏赐,得以升任户部尚书和御前大臣。

乾隆更是将十公主许配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与和珅结成亲家。

其实,乾隆之所以力保李侍尧,所谓“劳苦功高、年岁又长”都是空话,在根本上是因为李侍尧的贪污牵扯到了乾隆自身。



清朝时,地方官员每年都会向皇帝进贡,乾隆初年时的贡品多以地方土特产为主。

而随着乾隆本人在晚年越来越贪图享受,有的地方官员就开始向皇帝进贡珍稀的古玩字画甚至金银雕塑。

为了能持续讨皇帝开心,许多官员选择开始贪污进而维持每年的进贡。

李侍尧影视剧形象



李侍尧就是这些善讨乾隆皇帝欢心的官员中的“佼佼者”。

对其京城住宅查封后,发现他所贪污的银两全部用来给乾隆寻找珍宝,甚至几乎没有给自己购置家产。



对于这样一个“忠臣”,乾隆自然是舍不得杀。

哪怕判了斩监候,在监狱中待了一年多后李侍尧很快便被乾隆官复原职了。



查办此案的和珅也明白了,与揣摩圣意、讨皇帝欢心比起来,贪污这种事情根本不值得一提。

同时掌管户部和内务府两大钱袋子的和珅自然明白该如何去做。

一方面,他凭借自己高超的能力维持住户部的存银,让国家在账目上不难看。

另一方面,他开始极尽所能去帮乾隆扩充内务府这个“小金库”。



由此,和珅创设了颇为诟病的“议罪银”制度。

所谓“议罪银”,是指官员在犯罪后缴纳白银即可免罪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出台和已经盛行的高昂进贡一起,极大地加速了乾隆朝后期吏治的腐化。

为了进贡,官员“不得不”贪污,一旦罪行暴露则要缴纳大量的议罪银,这些议罪银还是要通过贪污来获得,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中央到地方没有不贪的官员,评价官员好坏也不再看行政能力而是看敛财手段,整个官场变得乌烟瘴气。

作为一项见不得光的制度,议罪银的征收由和珅全权负责,收上来的议罪银全部补充进内务府以供乾隆的个人享受。



由于议罪银的数量不可能写在明面上,犯罪的官员对自己应缴纳多少完全没有概念,因此通常会先送给和珅一笔不菲的金钱来探查情况。

对于这些过自己手进入内务府的白银,和珅也很自然地截下一部分补充进自己的腰包里。



此外,作为乾隆的宠臣,官员在给皇帝进贡时也会给和珅准备一份“薄礼”,和珅也是照单全收。

而没有犯事的官员也会给和珅送礼以求个“保险”。



就这样,和珅手中的财富迅速积累,其在京城中的宅邸规模上甚至可以与皇宫媲美。

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四年,89岁高龄的太上皇乾隆终于去世,嘉庆皇帝独掌大权。

仅仅五天后,嘉庆便以二十条大罪查抄和珅。



查案的官员来到和珅府中,却不见传闻中的大批金银珠宝。

对和珅行径十分了解的嘉庆皇帝下令:凿开柱子。

果然,其中堆叠着无数的金银珍宝,让在场官员目瞪口呆。



最后,查抄和珅的所有家产,折合成白银竟有八亿两之多,足足赶得上清朝十五年的国库收入。

因此后人才会有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

只可惜,此时的清朝官场已是积重难返。

纵使是雍正皇帝在世都很难彻底刷新吏治,更何况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嘉庆皇帝。

官场腐败、地方起义,表面上风光的乾隆盛世过后,清朝已经隐隐呈现大厦将倾之势。



这一后果的始作俑者,到底是嘉庆口中罪大恶极的和珅,还是背后操纵一切的乾隆皇帝,谁都说不清。

我们能知道的是,在官吏阶层集体贪腐的乾隆朝,最终苦的都是天下普通的老百姓。



和珅府中查出的无数金银,乾隆晚年的奢侈生活,背后不知道是多少百姓血泪,多少家破人亡。

参考资料:《清史稿》

《郎潜纪闻》

《清高宗实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