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刘婷介绍她为蛇年制作的特色花馍。 本报记者 孙亚婷摄


彩绘骑马架鹰狩猎胡俑。孙亚婷摄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来到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大寒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四季的一个轮回即将结束。

俗话说,大寒一到,年味渐浓。大寒节气往往在岁末,相应的民俗活动也与辞旧迎新的氛围相关。此时,虽是农闲时节,但家家都在忙,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在民间,“大寒迎年”的一系列活动有“食糯”“纵饮”“蒸供”“扫尘”“糊窗”“做牙”“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其中一些习俗更是成为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排大戏 欢庆贺岁

“黄河渭河北洛河都是河,华山镰山中条山都是山,粮满仓谷满囤都是丰收年……”1月15日,大荔县剧院内传出高亢激越的声音。为了第二天“大地欢歌 美荔同行”新春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表演能大放异彩,大荔县剧团的30多名演员紧锣密鼓地排练剧目。

“这是我们最新排演的剧目《黄河岸边瓜果香》。这个剧目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州梆子传承人、大荔县剧团团长何满堂作词作曲,剧团全体演职人员表演。”演员王团介绍,“剧目以同州梆子为音乐基础,展现关中东部劳动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美食文化与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场景,让观众感受浓郁的生活气息与丰收喜悦。”

同州梆子,又名东路秦腔或老秦腔,源于秦,盛于清。同州梆子是在“西音”“秦声”音乐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板腔变化体,具有“直起直落又复婉转”的特点,唱腔精炼、短促,委婉动听,硬木梆子是其代表性乐器。目前,大荔县剧团搜集、整理、记录在案的同州梆子剧目有200余本。这些剧目取材十分广泛,以大型历史剧、传统剧见长。

记者见到何满堂时,他正在安排正月里的表演剧目。他告诉记者,接下来,剧团将采用互动性更强的演出方式和观众见面,以最佳阵容演出最富吸引力的剧目。

“戏曲艺术是大众艺术,是让民众欣赏的。过去,戏曲是农村主要的文娱活动,群众都喜欢看戏听戏。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村里一旦有大戏,现场一定人山人海,好多人甚至爬到树上、趴在墙头,只为了能看上戏。”何满堂说,“现在,人们的文娱活动更加多元,但戏曲的价值并不会因此而削减。过年讲究的是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看大戏寄托着人们的感情和追求。”

近年来,大荔县剧团坚持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复排复演了《渭水河》《断桥》《三娘教子》等一批同州梆子经典剧目,让很多濒危传统剧目焕发新生。剧团演职人员深入生活,以当地风土人情、感人故事等为蓝本,新编了《黄河岸边枣花香》等同州梆子现代戏,持续激发同州梆子的内生活力。

贴窗花 纸艺添彩

“剪纸,村里的婆姨女子基本都会一点。进入腊月,她们就会围在一起,早早为春节准备剪纸作品。到年关前,家家户户都会贴窗花,有的还会在墙上贴些墙花,将家里装饰一新。我也跟着母亲和姐姐剪纸,传续着祖祖辈辈记在心里、刻在手上的技艺。”小时候住在村里土窑洞的时光,安塞剪纸艺人杜焕焕记忆犹新。

作为陕西省首个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剪纸项目,安塞剪纸艺术古老而充满活力。为了让剪纸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延安市安塞区先后成立20多家专业合作社,登记在册的剪纸艺人有400多名。

安塞剪纸风格淳厚凝练,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充满对平安吉祥的期盼。

1月14日,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延安学校的教师刘莹来到胡辽花的剪纸工作室。在胡辽花的指导下,她画样子、剪模子,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

安塞剪纸非遗传承人胡辽花是位“老把式”。在去年春节前延安宝塔剪纸协会组织的一场剪纸表演会上,刘莹与胡辽花结缘。那之后,刘莹便跟着她学习剪纸,成为安塞剪纸艺人队伍里的后起之秀。

“胡老师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跟着胡老师学习剪纸以来,我有了很多收获。现在,我还将剪纸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刘莹说。

“今年是蛇年,蛇的形象自然而然成为我们剪纸艺人的创作主题。”胡辽花向记者介绍起她的作品《金蛇玉兔送祝福》。前段时间,这幅剪纸作品刚刚通过“金蛇迎春”全国剪纸艺术精品展的初评。

作品图案中的蛇昂扬着头,吐着细长的信子,身上的纹理疏密有致,配以细腻的梅花、牡丹花纹。兔妈妈身上的绒毛用极细的锯齿纹表现出来,毛茸茸的感觉跃然纸上。左下角的两只小兔子东张西望,颇有意趣。右上角的喜鹊张开嘴巴,仿佛在告诉人们喜事要来了。整幅作品表达着民间谚语里“蛇盘兔,必定富”的美好愿望。

“除了有关生肖的剪纸,很多人还会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剪一些表现春节民俗活动的作品,如展现热闹场景的《安塞打腰鼓》等。”胡辽花说。

蒸花馍 巧塑吉祥

在陕西,能体现劳动人民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的忙年活动中,还有蒸花馍。

花馍是民间面塑品,也叫面花、面塑、礼馍。花馍的制作工艺复杂精细,造型丰富多彩,有简洁大气形象生动的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单一花馍,也有玲珑精巧寓意深刻的“金鸡斗蛇”“五福(蝙蝠)捧寿”等组装花馍。2008年,延安市的黄陵面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华州面花、澄城面花、神木面花、合阳面花、洛川面花、子洲面花等也被分批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月13日,华州面花非遗传承人刘婷在为顾客制作预订的花馍。面发酵好后,她娴熟地揉、搓、擀、切、捏、按,然后用剪刀、筷子、梳子等工具对面团塑形,并点缀上红枣等辅料后,一个个造型精美的花馍便等待上锅了。出锅后,刘婷再进行最后一步“点红”,让花馍更灵动、更富喜气。

对刘婷来说,年节蒸花馍是极具氛围感和仪式感的事。

“花馍不仅是食物,还是一种礼物,象征着吉祥如意,是维系亲朋邻里关系的信物和纽带。华州花馍几乎贯穿了一年四时八节的全过程。”刘婷告诉记者,“过去,每年春节前,我们这里家家都蒸带着红枣的圆形‘大花饦馍’、半圆形蝴蝶状的‘油帮帮馍’和顶部拧花的小花馍,用以亲友间互赠。在年三十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村子里随处可见走亲访友、互送花馍的场面。”

临近中午,渭南市民李娟走进刘婷花馍工作室。望着展架上色彩斑斓的花馍,李娟感叹:“来对地方了。”

“我外甥过了年就13岁了,要办‘全灯礼’了。我要给娃订个‘大谷卷’花馍。”李娟说。

说话间,李娟又指着后排展架上几只形似蛇的花馍询问。刘婷介绍,这是为庆祝蛇年设计的特色花馍,名为“巳巳如意”。记者看到,花馍中的小蛇穿红衣、头戴醒狮帽,蛇尾上还点缀着金元宝,喜庆可爱。

“这些特色花馍的色彩源自果蔬,整体色调选用红色和黄色,观感好,吃起来也营养健康。此外,我还制作了许多低糖低脂的杂粮花馍,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刘婷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人间至此冬色尽。接下来,伴随着这首民谣中描绘的场景,人们将投入迎新春的准备当中,许下“新年胜旧年”的美好愿望。(孙亚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