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京杭运河之畔车水马龙。来来往往的货物、人流,都与驿站有关联。在扬州高邮,一座盂城驿见证了邮驿的繁华,也曾遭遇过落寞。修缮之前,这里曾是搬运社存放板车的所在地,也曾做过制绳厂、幼儿园,彼时由于缺乏保护意识,驿站损坏严重。1985年,盂城驿终于迎来了转机,从那一年的全国文物普查开始,当地政府、相关部门、乡贤、专家共同努力,最终将它修复成了原本的模样。近日,《扬州记忆》丛书问世,书中记载了盂城驿修缮保护的全过程,现代快报记者也采访了修缮亲历者们,还原了当时的“修缮之路”。
修缮前,这里曾是“大杂院”
“老人们都知道这里有个驿站。”修缮亲历者、原盂城驿修缮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姜文定提到盂城驿的历史,如数家珍。他说,当时并没有人知道驿站的具体名称,后来根据文史资料等,才定下(恢复)“盂城驿”之名。
盂城驿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经过多次重建、修缮,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千百年来,它见证了邮驿文化的繁荣。
而在40多年前,这里却成了一处“大杂院”。姜文定回忆,虽说当时驿站的规模还在,但不少建筑已是“四面透风”——只有几根柱子和屋顶,并无墙壁。彼时,好几家单位都租用了驿站,其中有搬运社第三中队、制绳厂和一家幼儿园。
扬州文史专家吴家兴表示,彼时,大家挤在这个只有约30间屋子大小的地方,各自“开辟”出相应的用途。以搬运社为例,彼时,驿站一大块区域就被作为板车停放点,100多号板车师傅每天由此进进出出,踏上“打卡上班”的路。
而由于当时缺乏文物保护意识,驿站本就破旧的房屋更是“风雨飘摇”。
全国文物普查,拯救了中国运输界的瑰宝
1985年,全国开始了一次文物普查,而这一次,让盂城驿被真正重视起来。彼时,报纸上刊登了高邮发现一处驿站的消息,引起了全国业内人士的关注。这也让高邮当地的文史、文物专家们喜出望外。
“必须要保护好、修缮好!”姜文定回忆,高邮市委市政府也借此机会,成立了修缮领导小组,在原分管副市长倪文才的带领下,开始了“多头并进”的修缮准备工作。
一方面,倪文才和姜文定前往东南大学,拜访了中国著名的建筑专家潘谷西,请他主持驿站修缮工程规划设计事项,同时,腾房工作也陆陆续续展开。
如此“抢救”值得吗?姜文定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他说,从三个方面,就可以印证出该驿站就是盂城驿:此处所在的街巷,名叫馆驿巷、此处房屋为典型的官衙式建筑、《高邮州志》也有此处的相关记载。每一条,都是“铁的证据”。
集邮爱好者拍卖藏品为修缮“添砖加瓦”
找专家、定计划,这些都在稳步推进,而摆在大家面前最大的拦路虎,其实是资金。彼时的高邮并不富裕,而要修缮如此庞大的驿站,花费一定不是小数目。
为此,姜文定和同事们想到了“吆喝”。他们大力宣传高邮发现了一处驿站遗址,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这也让彼时的邮电部门开始关注了起来。了解情况后,邮电部门决定出资。
可这笔钱并不能承受修缮工程。就在大家焦头烂额的时候,全国的集邮爱好者们出手了。“有人捐钱,有人直接将手里的藏品拍卖,把拍卖所得的钱汇给我们。”姜文定回忆,全国各地的爱心如涓涓细流,纷纷汇入这个功在千秋的工程当中来。
1993年11月,修缮工程正式启动,1995年8月,修缮完成,修旧如旧的驿站对外开放。最终,大家也根据史料所载600多年前朱元璋赐名,将驿站之名“盂城驿”恢复,至此,这处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重新焕发了生机,再次向世人讲述起中国邮文化的故事。
通讯员 扬档宣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庄剑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