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两则关于不文明养宠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一则是《法治日报》记者前不久走访北京市多个小区发现,随着宠物进入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违规养大型犬、遛犬不拴链、犬只随地便溺等不文明养宠物行为困扰着社区居民,成为引发社区矛盾的一大因素。另一则是1月17日,上海市闵行区举行“12345”市民服务热线工作发布会,公布2024年生活社区内外各十大问题,“不文明养宠引发众怒”名列其中。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饲养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消费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我国宠物(犬、猫)数量已达12411万只,并且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与之相应,不文明养宠俨然已成为一些地方的基层治理“顽疾”——由于少数人对其饲养的宠物疏于管理,导致宠物在卫生、安宁和安全等方面都影响到他人生活,由此引发了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宠物伤人事件屡禁不止,不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话题。
2024年12月24日,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通报称,辖区某村此前发生一起犬只伤人案件;同年12月19日,江西省赣州市警方通报,王某在遛犬过程中,未尽到安全管理义务,致使两名路人被咬伤,涉案人员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些事件不仅对当事人造成了伤害,也对居民群众的安全感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引起了公众的恐慌和担忧。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治理不文明养宠乱象,离不开法治护航。除顽疾还需下猛药,各地应当完善宠物登记、许可和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严肃处理不文明养宠行为。对于违规养宠且拒不改正者,该处罚的处罚,该没收的没收,以儆效尤,形成有力震慑和有效遏制。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从完善监管的角度看,治理不文明养宠乱象,有必要进一步拓宽公众举报渠道,建立完善鼓励公众检举不文明养宠行为的机制。在这方面不乏范例可循。比如,大连市公安机关曾发布规定,对在养犬重点管理区内违规饲养烈性犬、大型犬行为实行有奖举报,一次性奖励500元。客观而言,养宠管理涉及的链条长、关节众多,让执法部门派人至每个居民小区24小时盯着,既不现实也不可取。那么,用好“抓重点、重点抓”的工作方法,从强化烈性犬、大型犬管理入手,通过适当的奖励,激励更多的人站出来,勇敢地对违规养宠行为说“不”,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明智之举。事实表明,发动公众参与监督,也有助于凝聚全社会文明养宠共识,合力推动养宠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举多得。
治理不文明养宠乱象是一项系统工程,更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多元共治”助推器,推动各社区组织、共建单位、物业公司、志愿者和广大居民携手同行,“大家商量着办”,商量出“金点子”、议出既有温度也有力度的“好办法”。从建立文明养宠公约等规范,到培育志愿者队伍;从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到妥善处理流浪动物,多方面进行系统考量、精心部署,做到“治已病”和 “治未病”并重,凝心聚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绵绵用力破除不文明养宠“顽疾”。
加强宠物管理,事关城市文明形象和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各地应当坚持以打造“宠物友好社区”为抓手,以“基层善治”为目标,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养宠管理制度,不断强化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纵深推进不文明养宠乱象整治,帮助公众树立遵守法律法规、文明养宠理念。相信在各方面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常抓不懈下,定能让不文明养宠“顽疾”现象销声匿迹,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文明安全,让广大居民群众享受到更高品质的社区生活。
文/杨维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