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伟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广为人知的谚语,通俗地道出一条路于乡村振兴中沉甸甸的分量。
2014年3月,“四好农村路”发展理念首次提出,核心要求是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
十年修一“路”,阡陌变通途。 十年间,安徽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余公里,截至2023年底,安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21万公里,位居全国第6,农村公路密度149.8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排名第4。
俯瞰庐南川藏线宋冲水库段。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十年建一“路”的安徽,于同年底在全国率先印发新方案,启动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那么,安徽将如何谋划这条“民心路”“幸福路”“振兴路”?
解答这个问题前,先看安徽这条“路”修得怎样了?去年11月28日,安徽省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给出了回答——“有效打通了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
如何理解这句话?还需回归“四好农村路”自身定义。
“建好”上,这当然指的不仅是里程远,更突出一个“好”字:全省 100%的建制村、99.7%的较大规模自然村实现通硬化路,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超过61.5%。
“管好”与“护好”上,全面建立县、乡、村行政主要负责同志任路长的三级路长体系,坚持“有路必养”,农村公路列养率达100%,中等及以上路率达到85%以上。实施安防工程7.8万余公里,改造危桥4500余座。一组数据勾勒出的是安徽农村公路出行的安全感。
最后是“运营好”。安徽实现了全省所有乡镇和建制村实现通客车,建制村通公交率达60%,全省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水平等级4A及以上县区占比100%,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全面构建。
发展的前提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流动。建起“四好农村路”,人、物、资金、技术和信息得以更好畅通,乡村振兴才没有瓶颈。
于是,路衍经济在安徽蓬勃兴起。无论是皖南川藏线,还是金寨县南汤路,抑或八里河旅游区的环湖路,“皖美”的一条“路”融合了产业、旅游、文化、现代农业,赋能了安徽乡村全面振兴。
值得一提的是,赋能乡村振兴的“皖美”风景一路看不停。近年来,安徽累计创建3个国家级“四好农村路”市域突出单位、26个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俯瞰长丰县造甲乡“四好农村路”。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跻身第一方阵,安徽不会止步,也不能止步。以打造“三地一区”为定位的安徽,要想建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四好农村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于是,2027年为时间节点,安徽提出,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以上,力争实现建制村通双车道及以上公路比例70%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100%,建制村公交通达率达85%。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安徽将基本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
从提高农村公路路网通达深度到提升农村公路的进村入户率,安徽志在跨越“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的第一道“门槛”。
跨越第二道“门槛”则需农村公路要运营得更好。
于是,安徽鼓励客货邮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各地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县级汽车客运站利用现有场地建设公共配送中心,支持各地建设具备客货邮功能的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基本实现建制村快递服务全覆盖。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客运车辆捎带邮政快递小件包裹,客货邮合作线路覆盖乡镇数量占比50%以上。
路漫漫其修远兮,志在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愿景的安徽交通人,正在让愿景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