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官吏”并称了上千年,虽然官职有大小之分,权力有轻重之别,但同属于官僚体系,二者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所差别者,只是官的品级要高于吏而已。

可不料,这并称了上千年的两个字,却因为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一句话,被硬生生的给分出了个上下。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呢?

即,“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这句话只说明了一件事儿,即官儿都是好的,吏都是坏的。

可事实是这么回事儿吗?

吏部是封建王朝的六部头名,其职能类似于组织部。

管的事情只有两件,一是负责组织科举考试,二是负责全国文职官员铨选、勋封、考课。

这个权力太大了。

于是开始分权。

五品以上官员,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官员,量资而任之。

什么意思呢?

也就是说,五品以上官员,吏部只有推举权,任命权在皇上手里。

六品以下官员,吏部可以不通过皇帝直接任命。

五品以上官员称之为官,六品以下官员则称之为吏,这就是官与吏的区别。

当然,官儿做不好,可以贬为吏;吏做得好,可以升为官儿,二者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界限。

那么,吏部尚书为何不叫做官部尚书呢?

这个问题在史书中还真的没有明确的说法,大概率的可能是,六品以下官员占了官员群体的绝大多数,以吏部命名,更多的是照顾大多数人的情绪吧。

还有一种说法来区分官与吏。

说官是执掌印信的,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正印官,而吏则是不掌印的官。

这个说法不正确。

官和吏都可以执掌正印,那些不执掌正印的官吏,称之为僚或僚属。

更具体一点说,官和吏都是入流儿的,也就是有品级的,哪怕你是从九品。

而在《警世通言》中所说的吏,则是不入流儿的,也就是没有品级的,这种吏被称之为胥吏。

之所以把这种没有品级,没入流的吏称为胥吏,关键词在“胥”。



图片来自网络

古书中出现“胥”的时候儿,所对应的往往都不是啥好词。比如胥徒、老胥、里胥等等。

但“胥”这个字儿却并不是啥坏词儿。

“胥”字虽然有17种含义,但主要的含义有两种:

一是有才智的人。

比如伍子胥这个名字,取的就是这个人比较有才智的意思。

二是官府中的小官儿。

比如在《逸周书 作雒》中“凡工贾胥市臣仆州里,俾无交为。”这句话,就是把“胥”和“工”、“贾”等一些社会等级比较低的人并列。

由此可见,胥吏代表的意思就很清楚了,即具有一定才智的小官。

可能有人会说了,你这啰里吧嗦讲了一大堆,这和宋江有什么关系?

关系当然是有的,请看下文。

宋江怒杀阎婆惜后逃回宋家庄躲藏,那阎婆和小张三自然不肯放过,恳求县令派人到宋家庄捉拿宋江。

这段情节,《水浒传》是这么写的。

公人将出文书,递与太公看了。宋太公道:

“......不孝之子宋江,自小忤逆,不肯本分生理,要去做吏,百般说他不从。因此老汉数年前,本县官长处告了他忤逆,出了他籍,不在老汉户内人数。”

这段话透露出了两个细节。

一是宋江自小忤逆,二是宋江要去做吏。

如果说宋太公因宋江自小忤逆,出了他籍,我们还能理解。

可宋江号称“孝义黑三郎”,孝顺和讲义气是他的人设,因此这个自小忤逆之说站不住脚。

既然上一个理由站不住脚,那么就只能看第2个理由儿了。

另一个细节是要去作吏。

要去作吏,为何就要被告忤逆出了宋江的籍呢?

这说不通。

吏虽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官职,但毕竟是官儿啊,也算作光宗耀祖了。

可宋太公以宋江要去作吏为由,竟然会出了他的籍。

由此可见,吏这个官职,在宋朝时期也并不是那么光彩的。

果然,郓城县官差回报县令后,阎婆和小张三儿表示不满。

他们的理由是,谁不知道宋江叫做“孝义黑三郎”!这执凭是个假的。

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



图片来自网络

相信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也会为此感到犯愁,既然宋江是“孝义黑三郎”,为何会被其父告为忤逆呢?

很显然,宋太公告宋江忤逆是假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种手段来保护宋氏一门。

宋江是郓城县押司,官儿虽然不大,可在郓城县也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又能有什么事情会让宋氏一门受到宋江的牵连呢?

后人给出的解读是,宋江见天下迟早会大乱,自己又爱跟好汉结交,迟早会出事。为了不连累父亲,便让父亲去告自己忤逆。

按照北宋法律,如果父亲告儿子忤逆,父子关系便算断绝,犯了法,也互不连坐。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或许会有这个原因在内。

但这绝非是宋太公告宋江忤逆的主要原因。

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得说胥吏在宋朝的地位了。

封建王朝的官吏主要分为了两大类,一类称之为“流官”,另一类称之为“土官”。

什么叫“流官”呢?

顾名思义,“流官”指的就是官员是要流动的,也就是说在某一地做官几年就要离开到另一个地方做官。

而“土官”呢?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土司,而要从广义的角度来讲,这个“土官”就包含了土司和胥吏。

当时的授官原则是,官员是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当官的。

这就意味着,新官儿每到一地,两眼一抹黑。他所能倚仗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身边的幕僚,或称之为师爷。另一类就是出生于本乡本土的胥吏。

有宋一朝对当官者的待遇堪称历朝历代之冠,不仅俸禄丰厚,而且哪怕犯了错误,也仅是轻描淡写的处理一番,换个地儿继续做官。

反而对吏员的管理制度,那是相当严厉。

不仅杜绝了吏员当官儿的可能,一旦吏员犯罪,那处罚是相当严厉的。轻则本人受到严惩,重则连累满门。

在唐朝的时候,吏员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国家给机会,每3年就进行一次考试。

若能通过,则可以升为官。

虽然官儿也不大,但总算有个盼头儿。

到了宋朝,凡是做吏的毫无前途。

这也是在《水浒传》中宋江所说的,“一旦为吏,终身为吏,无有出头之日,认命去吧!”

一面是没有任何前途,一面是若出了任何问题将要面临着严厉的处罚。因此,凡是作吏者,无不在成为吏员后,要与家族做一次分割。

像宋太公出面状告宋江忤逆,就是吏员的典型操作。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做吏员的悲哀,也是做吏员的无解之题。

在封建王朝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官、吏和胥吏的地位可谓天地之差。

但官、吏等闲也不敢得罪胥吏。

官、吏的职责是秉承着上级的意图和自己的施政理念来发号施令的,自身并没有或并不具备实际施政的能力。

哪怕他们身边有为数不少的幕僚,也就是师爷,但总归也是外人,所能起到的作用,充其量也就是出出主意和作为官、吏与胥吏之间的联络人而已。

而胥吏们则不同,一来,他们出生于地方,且都是具备一定财产能力的豪族和大族,在当地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虽然从身份等级上来讲,官、吏是高人一等的,胥吏相对于他们是下等人。

可若官吏得罪了胥吏,那他们的施政理念则根本无法在地方推行。这是其一。

其二,胥吏都是一些具有专门知识的技术型人才。比如宋江,他就是郓城县非常出名的文案押司。

何谓文案押司?

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专门给县令写报告的。这个职务究竟有多重要?懂的都懂。

对于那些没有野望的胥吏,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在地方上下其手,欺上瞒下,能捞多少好处就捞多少好处。

哪怕上面派来的这个人是大清官,那也没用。

因为上面派来的官、吏对下面的情况一无所知,他们所能依靠的也只能是胥吏。

而胥吏们呢?因为没有了上升通道,或者说没有了前途,他们也就只能像没有了后代的太监们那样,所爱者只剩下钱财了。

这就是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的“随你官清似水,难逃吏滑如油。”

可宋江是个有野望的。

甚至可以说,他不顾父亲的强烈反对,一定要去做吏的目的就是想去捞钱。

不然就凭宋江一个农村小地主出身的区区文面小吏,哪能做到随手便是几两、十几两、几十两的施舍?

他又如何能闯出了“及时雨”的名头?

要知道,这个名头可不限于郓城县、东平府或山东,就连在江州的人士也是闻名已久。

当然,宋江捞钱的目的并非是为了自己能够过上没羞没臊的生活,而是把这笔钱再洒出去来行使他所谓的义。

事实证明,宋江成功了,他通过这种捞钱、洒钱的手段解开了宋朝吏员上升无门的无解之题。

虽然走的仍然是啸聚后被招安这条旧路,可其手段却是全新的,堪称“旧瓶装新酒”的典型范例。



图片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