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北京新春音乐会”将于1月22日晚在人民大会堂准时唱响,自2005年起,“北京新春音乐会”已经陪伴观众走过了二十个小年夜,早已成为首都春节期间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演出品牌,也是目前在中国坚持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民歌艺术的盛会,被誉为“大会堂民歌春晚”。
2008年高保利、奇富林、赵大地《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一个有影响力的演出品牌,如何在日新月异的文艺市场中坚守初心,保持特色,屹立二十年而不衰?近日,北京青年报专访了“北京新春音乐会”创始人、总编导刘国超,一同探寻这一文化品牌二十年来的成长故事,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坚守与创新力量。
保持特色 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北青报:二十年来,“北京新春音乐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小年夜、大会堂、听民歌、穿唐装”,这些特色内容对于一台音乐会有什么意义?
刘国超:“小年夜、大会堂、听民歌、穿唐装”是我们的宣传语,概括了演出的时间、地点和性质。每年的小年夜,观众举家来到人民大会堂听民歌音乐会,已成为一项传统,成为北京观众春节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听民歌、穿唐装’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希望传达的一种文化体验。当观众穿上民族服装,与民歌的旋律交相辉映时,整个音乐会便成为一个展示多样民族文化的盛大舞台。
今年,我们特别邀请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代表,身着各自的民族盛装,参与演出和观演,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和谐美好。通过这种形式,我们不仅希望呈现民族音乐的多样性,更希望观众在穿上民族服装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自豪与共鸣。服装与音乐相辅相成,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传递出团结与共荣的民族精神。
北青报:除了这些主题方面的特色,在演出内容方面有哪些特别的设计呢?
刘国超:我们每年固定器乐曲《春节序曲》作为开场;坚持邀请老中青少四代歌唱演员;坚持使用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四种唱法唱民歌;固定亲情、友情、乡情、幸福四个篇章作为节目框架,坚持交响乐团现场伴奏,所有演员现场真唱。这些始终如一坚持的特色内容成就了我们的品牌文化,相信很多观众一看到这样的演出内容安排就会想起北京新春音乐会。
北青报:一个演出品牌能持续二十年,巨大的投入是少不了的,品牌的运作模式是怎样的?
刘国超:二十年来,我们有相对固定的合作主办单位,比如北京市文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青年报社。二十年来我们坚持市场运作,完全依靠观众购票的票房收入来覆盖我们的成本。当然也有过很多艰难时刻,但好在一直坚持了下来。
2011香格里拉组合
传承创新 用心对待观众的每一次信任
北青报:很多人认为这种音乐会就是将知名歌唱家和高水平乐团凑在一起,唱一些耳熟能详的名曲就可以办好,“北京新春音乐会”是否在创作方面做了努力?
刘国超:我们不拘泥于将传统民歌搬上舞台,原封不动地演唱。每年都会有一些传统曲目是经创作团队进行精心编配,重新编曲配器制作出的新版本,可以保证观众们在“北京新春音乐会”听到更符合时代特色和审美的订制版,这也是独特的“小年夜艺术大礼”。我们还坚持推出新人新作,今年也会推出一首新歌,是由我们自己的创作团队作词作曲的。如果只是拼凑名家名曲,可能会带来有短暂市场效应的一场商业演出,但无法创造出一个经久不衰的演出品牌,更无法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有原创有底蕴的演出品牌,才能扎根在观众的心里,真正影响到人们的文化生活。
104岁老人观看2018北京新春音乐会
社会责任 彰显文化品牌的责任担当
北青报: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势必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这方面“北京新春音乐会”是怎么做的?
刘国超: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公益与艺术同在。从2005年创立之初,“北京新春音乐会”就确定每年向春节期间仍坚守岗位的一线劳动者及特定群体捐赠门票,我们邀请过三沙边防战士代表及他们的父母、春节不能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国旗班的战士、环卫工人、奥运工地的建设者、邮递员、快递员、医护人员、残疾人、残联社区工作者、北京市副中心建筑工地的青年建设者和突击队员、困难职工家庭、台湾同胞家庭、“一带一路”沿线的家庭代表等,二十年来,累计惠及两万余人。去年和今年我们邀请的是新入伍的义务兵家属及邻里。
音乐会还坚持向北京市青少年基金会捐款,资助在京学习艺术的少数民族学子,助力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2019年赠票给北京郊区大山里的孩子
2011北京新春音乐会现场
赠票给邮递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