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历史进程,在科技赋能、场景牵引成为产业新动力的背景下,以数字IP为核心,角色、故事、场景、世界观等游戏核心要素已深入渗透嵌入到文旅产业的各个界面当中。
游戏+景区、游戏+文创、游戏+展览等“游戏+”新型业态正在以强大的文化号召力和经济影响力,推进文旅融合的场景活化,拓展文旅产品的创意边界,激发文旅消费的新兴动能,以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和有效路径。
内在机理:延展性、叙事性与交互性
《黑神话:悟空》中对中国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虚拟再现带火了游戏中的众多取景地和旅游景点,山西文旅火爆出圈见证了游戏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正在从简单的娱乐和宣传工具,转变为一种深度融合的文化经济现象。这种融合的可行性来源于游戏和文旅在底层逻辑上的兼容贯通,两者均根植于技术底座、故事驱动、沉浸体验、文化共鸣等要素,都具有丰富人类体验的共通特质。
延展性
在纵向延展上,文旅和游戏都具有较强的技术兼容度,能够较快适应和适用设备和技术的迭代升级。文旅产业通过引入多种数字技术来创新场景、优化服务、增强体验,例如故宫的数字化建设从利用图片采集技术的“故宫名画记”到结合AI导览的“玩转故宫”,技术和应用场景的更新同步发展;游戏产业也在不断更新硬件和软件,以提供更高质量的画面和交互沉浸。例如《黑神话:悟空》所采用的虚幻引擎5(Unreal Engine5)内置了各类地形地貌工具、水体系统及全局光照等,能够动态模拟真实世界中人物或环境交互的物理动态,为游戏提供创造真正沉浸式广阔世界所需的工具。在横向延展上,创意体验的开发与数字技术的迭代齐头并进,但创意的边界又非止步于技术。文旅和游戏产业都具备多场景和多领域的兼容性。例如与体育的融合,文旅产业通过“体旅融合”模式扩大内需和拉动消费,开发出一系列“跟着赛事去旅行”品牌赛事;游戏产业则通过竞技化的游戏赛事发展出“电竞+”的业态类型,开拓了竞技体育的蓝海市场。
叙事性
旅游开发与文化资源禀赋紧密相关,游客所体验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人物故事等“文化线索”构成了旅游的叙事性。例如在文旅项目中常见的民俗文化活动,四川文旅项目善用川剧、火锅、蜀绣等文化符号,这一系列符号由点成线串联起四川的文脉,脉脉相承构建起四川的文化叙事。在游戏领域,“世界观”设计将艺术表现、剧情内容、玩法规则等模块链接在一起形成游戏的底层架构。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剧情,故事不仅决定美术和互动机制的设计,也会引导玩家的行动和决策。值得关注的是,游戏与叙事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日本殿堂级的游戏设计师小岛秀夫曾说过,虽然叙事和游戏有内在的矛盾,但在未来,创作者需要在不与游戏相冲突的情况下讲述一个更复杂的故事。因此,交互叙事,即让玩家讲述故事的体验方式应运而生,并提供了游戏体验和情感体验兼得的解决方案。
沉浸和交互性
一虚一实分别是游戏和文旅“沉浸感”的呈现方式,直接的物理体验是旅游沉浸感的来源,而游戏则是通过对现实世界的复现、对想象世界的拟真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的反馈,带来沉浸式的虚拟体验。虚实之间共性的交融便是“场景”,无论是物理场景还是虚拟场景,沉浸感产生的本质是“人、物、场”的“交互”,例如游客在景点中拍打卡照、玩家在游戏中与NPC(non-player character,非玩家角色)对抗,并且交互的对象、方式、深度等要素都会影响沉浸感的层次。其中,社交或人人交互是未来两个产业发展沉浸娱乐的终极理想。对于文旅产业,根据麦肯锡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趋势调研》调研报告,从消费结构上看中国z世代人群更有对社交、情感陪伴和精神享受的追求;对于游戏产业,美国的一项研究实验证实了在虚拟环境中参与者的社会体验在创造沉浸感方面超过了空间体验。
2019年,鹰角网络推出手游《明日方舟》。首月收入突破2亿元,之后连续数月月收入保持在3亿元以上。
四种“游戏+”融合发展模式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4游戏IP文旅共创新可能研究报告》,每周玩游戏3-5 次以上的玩家,年旅游次数高达 3 次以上,88%的游戏用户愿意参加线下场景体验和活动。调研数据虽然呈现出了积极的信号,但是游戏产品众多,细分市场繁杂,且不同细分类目下的玩家圈层壁垒较高、快感机制以及玩家的体验或情感需求截然不同,庞大规模的游戏玩家转化为旅游人群和旅游消费的效率仍有不足。
近年来,旅游投资机构和景区、度假区、街区及商圈等商业运营商都在积极探索推动游戏和文旅的融合发展,现基于上海以及全球范围内游戏和文旅融合发展实践案例,总结提炼出4种有一定代表性的游戏、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游戏+沉浸式场景”模式
对于内容向的游戏,如动作类角色扮演游戏《原神》和《黑神话》等,以故事或角色为核心,玩法机制辅佐于内容输出,玩家体验的重点是游戏叙事或角色带来的审美、情感等满足。因此,内容向的游戏更适合与旅游资源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创新场景,实现两者圈内用户的互换,同时撬动圈外更大规模的客群。
文旅和游戏之间的双向奔赴主要由两条路径构成。首先是“由实向虚”的融合路径,主要体现在历史遗产与自然世界的数字孪生,能够争取到“圣地巡礼”的玩家群体。例如莉莉丝游戏《剑与远征:启程》中的花语峡谷、金穗村、瓦度索山脉等场景均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风景为灵感;米哈游《原神》中的华光林、渌华池及荻花洲同样也融合了张家界、桂林、黄龙等标志性景区。这类融合不仅吸引了玩家在虚拟场景中打卡,同样吸引了从国际到国内游戏的线下打卡。其次是“由虚向实”的融合路径,主要是以游戏IP为核心的“数字场景还原、世界观落地、角色代言、主题娱乐空间”等沉浸场景。场景的载体也从旅游景区、住宿、餐饮、新零售等线下空间拓展至游客体验更细分的环节或者场景当中。例如徐汇区与腾讯、米哈游、鹰角网络、莉莉丝游戏等多家知名游戏公司展开合作,将游戏角色融入街道装饰和文化旅游资源中,推出“徐汇×米哈游”联名旅游地图、消防教育四格漫画等衍生产品。
“游戏+赛事”模式
对于对抗性的游戏,例如动作类游戏《永劫无间》、第三人称射击类游戏《和平精英》、MOBA游戏《王者荣耀》等,玩家追求的是“零和博弈”的刺激体验,同时具有较强的竞技属性和观赏性。据移动应用市场研究机构Appmagic公布的2023年全球手游收入榜,《王者荣耀》继续霸榜,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的总收入约为14.8亿美元,《和平精英》以11.4亿美元排名第二。因此,这类游戏能够凭借规模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较高的用户消费能力,以电子竞技等赛事撬动更大的声量,形成话题式、几何级的传播。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电子竞技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23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报告》统计,2023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收入为263.5亿元,线下赛事增多、关注热度增强,都让电竞赛事收入实现同比增长。作为上海首创的自主IP赛事,上海电竞大师赛囊括了“王者荣耀、无畏契约、街霸6、永劫无间”四个重大项目的竞技内容,以高规格和高水平赛事成为上海的新型吸引物和外宣新名片,吸引了新增流量人群。
“游戏+IP转化”模式
以IP为核心载体的影、游、园联动,是游戏与文旅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鲜明特征和优势所在,电影与游戏产业的融合为彼此提供了可供挪用的审美范式,二者之间的裂变与耦合创造了体验、技术、产业等方面新的可能性。
许多游戏,譬如RPG游戏《寂静岭》和《生化危机》、ARPG游戏《星球大战》、动作冒险类游戏《神秘海域》等都被一一搬上大银幕;电影《阿凡达》《狂暴之路》《沙丘》等知名影视IP开展了流量变现的游戏衍生链路。其中,《生化危机》从3D动画、到康斯坦丁影业出品的真人电影、到Netflix的网剧化改编、再到日本环球影城“生化危机:至尊+”主题乐园和主题周边,成为从日本走出去的全球化原创游戏中最成功的IP之一。
虽然国内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从游戏到影视再到乐园的IP产业链条,但上海在游戏的IP转化与利用中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例如鹰角网络成立了“重力井动画工作室”,并在2022年推出了《明日方舟》游戏的主线动画《黎明前奏》;米哈游通过自营店销售游戏IP衍生品,实现了上亿销售额,推动游戏IP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增长;《全职高手》IP与上海杨浦区KIC创智天地-大学路限时步行街的联动,创造了一个沉浸式体验街区,成为城市更新与文旅升级的标杆案例。
“游戏+体育”模式
游戏产业中有一类用户黏度和垂直度极高的类型——体育类游戏,例如由美国NBA官方授权、腾讯游戏运营的《NBA2K》系列篮球游戏为产品原型的体育竞技类网络游戏。这一游戏基于真实NBA球员的人物建模和动作捕捉,采集了上千个球星标志性动作、上万套球员动画,实现高度拟真,让玩家仿佛置身于真正的NBA赛场。体育类游戏吸引了大量体育迷成为游戏玩家,让游戏玩家逐步成为体育的重度爱好者,实现了产业之间的流动,从而以赛事经济带动旅游业发展。2023年杭州亚运会是电子竞技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伴随电子竞技首次成为亚运会正式项目,中国队在《和平精英》项目中以全胜的优异成绩夺冠,获得了亚运会历史上第一枚“数字射击”项目的金牌。这一届亚运会展示了电子竞技与传统体育的融合,通过打造游戏与体育融合的开放创新环境,开创了游戏与体文旅相互赋能、双向激活的新可能与新路径。
游戏带动上海文旅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上海游戏在带动城市文旅经济发展方面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也具有很大潜力,但在思想认识、规律把握、实践推进中仍然有提升空间。为更好发挥、释放“游戏+”新业态推动上海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功能与作用,提出如下思考与建议:
加强政策层引导支持
一要在上海文旅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研制中,对深化推动游戏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专门安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与鼓励。二要建立评估体系,加大支持激励。制定一套综合科技融合、故事驱动、IP植入、景游互动以及融合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等维度的游戏产品评估标准体系。制定“跟着游戏去旅行”的激励政策,为优秀游戏开发者和运营商提供多方面支持和激励。三要发现推广典型案例。推荐并支持能够带动游戏实体取景地“出圈”、游戏场景落地景区的典型案例,为相关游戏开发商提供宣传和推广支持。四要加强跨部门合作。推动游戏产业与文化、旅游、教育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探索多元化合作机制与模式,提升游戏产品的延展力、附加值和影响力。
加快核心层产品开发
一是增强场景设计。利用游戏的角色、情节、世界观文化符号与上海的城市文化、江南风景等资源进行深度融合,强化社交在参与中的重要性,创新打造体验式、互动式旅游新场景,激发游客对上海文化的兴趣,增强上海作为目的地的旅游吸引力。二是助推科技创新。采用新技术如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融入新模式理念,开创智慧旅游新格局。三是提升服务内容。围绕IP的内容生态强化游客的感官、认知与社交体验,并借助数字化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多元的出口与便利性。四是推动IP转化融合。发挥上海游戏企业汇集的资源优势,发挥米哈游、莉莉丝、鹰角网络、叠纸游戏等公司的IP影响力和跨界融合创意,推动文化、商业、旅游等多场景的业态创新。五是开发游戏旅游线路。文旅部门、旅游景区和文博机构与游戏开发商加强合作,推出有影响力的游戏主题旅游线路,并将线路融合进上海旅游节、上海之夏等重大文旅节庆当中。强化本地游戏公司的引流作用。米哈游总部已成为二次元玩家“圣地巡游”的景点,可充分借鉴米哈游对外开放公司总部、设置专属展览区、创造独特文化氛围、打造区域文化地标等做法,开发推广游戏旅游吸引物。
深化内容层文化生产
一是着力讲好中国故事、优化上海叙事。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重点领域,优化上海叙事,为游戏开发提供坚实的本土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二是采取系统化推广营销策略。进一步推动文化出海,放大上海文化出海“新三样”的功能与效应,扩大全球文化影响力,为吸引国际游戏玩家到上海线下打卡游览提供新动能。游戏与景区的融合的营销应致力于线上与线下的联动,形成互动闭环。例如,在游戏中设置与景区相关的剧情和任务,玩家完成特定任务后可赢得线下景区的门票或体验券。三是做好长线化运营IP。游戏与文旅融合在选择IP时,那些能够长期运营并保持高人气的IP将成为核心动力,同时,那些得到大型游戏公司大力支持并愿意投入资源进行长期维护的新IP,更可能成为推动游戏与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力量。四是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推动院校与文旅行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育人,强化文化、旅游、科技复合型人才队伍培养,为游戏产业、文旅产业以及二者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引领和坚强保障。
[作者王艺晓系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萌系上海戏剧学院全球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上海文旅产业研究院理事长]
澎湃城市报告,一份有用的政商决策参考。
由澎湃研究所团队主理,真问题,深研究。用“脚力”做调研,用“脑力”想问题,用“笔力”写报告。
来源:王艺晓 李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