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源流 ,始于秦征岭南百越时期。
客家的形成,源于东晋。
东晋时期,为安置流亡到南方的北方士族,朝廷推出了承认士族占有私客的制度。
主要内容为:官品第一、二,给佃客四十户;
然后依据官品逐级减少,至九品,则给佃客五户;
佃客收获的财物,与主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这种制度,就是“给客制度”,这种制度之下,逐步形成的,就是“客户制度”。
继而,形成了聚居在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客家人,他们有相同的先祖、堂号和郡望。
客家人是中原南迁的“难民”,客家人的祖地在哪里?
行走赣州、汀州,这两个最大的南迁中转站,我们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牢记乡关祖地,勿忘光州固始”。
光州,战国春申君黄歇故里,西汉置弋阳县,属汝南郡;三国时设弋阳郡;
唐宋时期,弋阳郡改为光州,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等县。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大量中原人口南迁,他们记忆中的老家,就是光州。
如今,光州已经消失,改为潢川县。
固始,为今天的河南信阳下辖县。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封开国元勋大司农李通为“固始侯”,取“事欲善其终、必先固其始”之意,“固始”由此得名,并沿袭至今。
光州固始,位于大别山区,至近代以前,当地的交通、信息长期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
到了今天,固始经济发展在河南也不显山露水。截至2022年初,全县常住人口只有103.29万人,
固始人为何大量南下,光州固始又有怎样的历史背景呢?
走进这座不大的县城,我们才了解光州固始作为中原人南迁的肇始地和集散地的秘密: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大批南迁的中原河洛人来到这里,短暂休整后,穿光州固始,过江淮,进入广东、江西、福建等地,构成了赣南、闽西、粤北客家先民的主体。
有唐一代,光州固始为发源地,经历三次大的南迁,迁移民范围、人员数量、民族组成首屈一指:
唐代中叶,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诏入闽,讨平叛乱,开屯建堡,兴农积粟,通商惠工, 陈元光为“开漳圣王”。陈政、陈元光“开漳”时,陈氏家族也是集体迁入。
如今,在漳州市云霄县的将军文化广场,矗立着陈政、陈元光父子的石雕像,雄壮魁梧。
唐朝后期,中原人口避乱,大量南下。黄姓客家人多也源于此次迁移。
唐朝末年,固始人王潮、王审邦、王审知兄弟率军入闽。
王审知为“开闽王”,他“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
开闽王氏在闽前后历六十载,尤其以王审知督福州,为福州的闽都地位奠定了基础。
如今在固始,保留有王审知故居、郑成功衣冠冢等景点。
在固始西九华山,建设有“唐人寻根楼”,保存了千年以来客家祖先南迁的光辉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