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1月19日电 1月17日19时许,上海援派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的医疗专家团队完成任务,乘机抵达上海。本次援助任务突发性强、特殊性大,医疗团队的医生护士顶着高原反应,冲在灾区医疗救援一线,吸着氧气完成一项又一项救援任务。

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9日县发生6.8级地震。由上海市卫健委、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华山医院13名人员组成的医疗队,于1月8日早自虹桥机场飞往西藏日喀则地震灾区。


上海援助医疗团队在日喀则当地医院

鲁琳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病科主治医生,她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科护士秦伟成曾是援鄂医疗团队成员。因此在本次援藏任务中,二人配合十分默契。1月8日晚上刚到日喀则,两人就立马进入重症监护室开展救援。

“本次地震有很多肺部受伤的群众,作为一名肾病的专科医生,没有太多透析的需要。我就应日喀则人民医院的邀请对肾病科病房进行查房,也和小秦护士一起到血透室查房,和当地医生进行深入交流,把华山医院的经验应用到当地病人身上。”鲁琳介绍,经过医疗团队十几天的努力,在离开之际,接手的7名病人都已成功拔管脱机,其中6名已出院。


上海援助医疗团队在日喀则当地医院

“这次任务比较突然,所以作为一名医生,尤其是一名重症医生,我们要时刻准备着。”李先涛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一名副主任医师,此次医疗援助是他第一次到西藏。一落地,就感受到强烈的高原反应。由于本次地震的突发性和高海拔特征,“克服高反”是上海医疗援助团队的医生护士们需要首先面临的一大挑战。

在十来天的医疗援助过程中,李先涛几乎时刻身背氧气瓶,即便睡觉的时候也不能卸下,这也给他的睡眠带来较大的困扰。“最后几天稍微好些,但也只能坐着写点东西、看看资料。稍微做点操作,都会感觉胸闷。”

对于创伤救治而言,前几天是救援的黄金时期。为了赶上抢救黄金时间,上海六院创伤骨科骨盆髋臼多发伤专业副主任医师芮碧宇所在的所有援助团队都顶着高反,吸着氧气。在最煎熬的前四天,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的严重创伤和复杂骨折的手术。“一旦手术开始,就基本忘记高反。顶多是手术中途吸口氧气。”上海六院手术团队最多一天做了八台手术,芮碧宇医生本人完成了八台手术,在临走前一天的下午2点还在做手术。

据悉,此次上海医疗援助团队援助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多年一直接受上海医疗援建。在一批批的支援中,上海医疗团队和当地医生合作将日喀则医院从三乙医院提升至三甲医院,为本次医疗援助任务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一定的支持。目前,上海“组团式”援藏医疗和援藏干部仍旧奋战在一线,继续参与推进灾后伤员康复和安置工作。(韩庆 李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