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拜登的离任演说,用一种看似坚定绝对的语调,宣告美国在全球领导地位上的不可替代,同时把中国放在了这段演的中心。拜登说,中国永远无法超越美国。这是一个足够吸引眼球的标题,却也在点燃新一轮的国际关系大戏。



(拜登)

拜登的言辞昭示着他自信于美国的实力和未来。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外交策略?如果从历史和数据来看,这种自信缺乏实质上的支持。尤其是在经济实力的衡量上,美国GDP久居榜首,但是用购买力平价来衡量,中国早已在几年前悄然超过了美国。

这种经济指标的错综复杂,不仅透视出中美两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位置变化,也揭露了拜登言论背后的战略性误判。美国实体经济的凋零以及高端制造业难以为继的问题,都是其国力衰退的证明。更重要的是,简单的主观评估并不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美国制造业衰退)

拜登在执政期间对中国采取了多重施压,但他的告别演讲让人不禁思考,这四年的中美关系,是谁得谁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给出不一样的解答,他表示“过去4年中美关系虽然经历跌宕起伏,但总体实现了稳定。”显然这种稳定并非自然而然,而是双方努力妥协、相向而行的结果。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然而,西方媒体对拜登的对华政策质疑不断。他们认为,如果拜登四年以来处理外交事务的争议,算得上是胜利,那么美国人恐怕很难定义失败究竟为何。

拜登的“告别演说”固然是对自己政绩的一种总结,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节点。美国试图用“发展眼光”来驱动其全球战略,却常常忽视了变化和适应的重要性。在面对中国时,如何平衡竞争与合作,无疑是未来摆在特朗普面前的一道艰难选择题。



(特朗普)

中美关系绝非一张简单的外交白纸,而是一幅复杂的动态画卷。纵然美国有诸多顾虑,但在全球化深入的今天,中美两国的高度关联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从技术合作到全球供应链,从文化交流到气候变化合作,中美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牵一发而动全身。

拜登演讲中的“永远”二字,似乎蕴含着一种胜者通吃的逻辑。然而,在当今的多极世界,这种思维显得尤为陈旧。中美关系的未来,并不是由单独的国家决定,而是一个广阔的、多层次的国际体系的产物。

美国需要抛开冷战时期的零和博弈思维,拥抱更加积极的交往模式。拜登的演讲虽为过去四年盖棺定论,却又为未来的国际关系留下了不少悬念。中美关系仍将在这幅大时代的画卷上继续铺展,而两国不仅要在竞争中求发展,更必须在合作中找出共赢之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