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首发于“谭浩俊”,欢迎大家在朋友圈和微信群转发。
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据日本共同社16日报道,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小组15日警告称,未来三十年内南海海槽发生8级及以上“特大地震”的概率已经提升至80%。其中,北海道的根室市沿岸及宫城县沿岸发生“特大地震”的可能性更高。
调查小组给出的依据是,过去1400年间,南海海槽每隔100到200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地震”,最近一次发生在1946年,当时整个日本都有震感。
也就是说,南海海槽发生“特大地震”的时间节点又来了,调查小组也就依据这样的时间节点,给出了日本要发生“特大地震”的警告。只是,地震真的有如此“规律”吗?真的能按照数据所推理的那样出现吗?地壳变化,是否也会随着气候、环境、地质等的变化,发生着新的变化呢?此前比较规律的东西,是否也会因为这些新变化而不再“规律”呢?
殊不知,人类对地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古时候,由于人类的科技水平不高,对地壳等的了解和利用都比较少,主要是依靠地球表面的物质生产与生活。但是,近几十年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和运用,出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很多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领域,如今都在被一层层突破、一层层挖掘,包括地壳、海洋、天空等,都在受到人类的各种冲击,从而导致地下结构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包括地震在内的自然灾害,也在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所以,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小组的结论,还是比较勉强和牵强的。
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震学家对“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小组定期发布地震概率预测”的做法也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地震不会按照周期性发生,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预测的。”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地震学家罗伯特·盖勒就对此提出了批评,他说,这种根据过往地震频率预测未来地震的做法毫无意义。
确实,这样的预测,除了会加重人们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增加莫名的担忧和担心,最终选择移民外,不会有太多正面作用与意义。这样的预测,一定程度上,还不如普通人通过对动物、鱼类、植物等的活动轨迹、情绪变化等判断地震的发生更可信呢。日本政府地震调查小组的结论,更像是学科,一门理论作用远高于现实价值的学科,而不是科学。
识别二维码 关注“谭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