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赞美》诗的创作背景

穆旦的《赞美》诗,写于1941年。当时正值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中华民族背负着历史沉淀的贫穷和苦难,已经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觉醒,全民奋起为救亡图存而战了。


穆旦

这时候,年轻的诗人跟随清华迁校步行团,在长途逃难的流离奔波中,他深刻地感受到时代的苦难,见证了人民的奋起,也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于是,他抓住这一时代的特色,以伟大民族战争的参与者身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感所思,以雄浑的笔触,写下了这首悲壮的《赞美》诗。


在西南联大时的穆旦(右三)

二、《赞美》原文

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低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

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

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

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

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啊,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们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融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定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

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

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

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声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飞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赞美》献给永不屈服的中国人民

三、《赞美》的内容与结构赏析

这是一首长诗,题材重大,规模宏伟,意象繁多,意境深邃,诗情浓郁,内容丰富,总计61行,分为四个章节。

第一节、19行,描写古老祖国的山河画卷。诗人以众多的意象,丰富的词语,描绘祖国山河,苍茫辽阔,山峦起伏,江河奔腾,村庄密集,鸡鸣狗吠,可是,又野草莽莽,暗云低垂,风沙呼啸,森林忧郁,古老的祖国啊,美丽与伤痕交织在一起,埋藏着说不尽的故事和灾难,饱含着道不尽的痛苦和哀伤。这就是苦难的中国人民现实的生存境况。

在这“不移的灰色行列”中,我也是在“遥远的天际爬行”者,面对着这样辽阔而苍茫的大地、贫穷而屈辱的人民,心生悲悯,“干枯的眼睛”,不禁“泉涌”出早已“期待着的热泪”,因此,我要在“沉默的爱情、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中,跟随着骡子车、槽子船,以“带血的手”,去拥抱“佝偻的人民”、 我的苦难同胞。

诗人的笔下,苦难的同胞,衣衫褴褛,脊背弯曲,却又坚韧不拔,勤劳善良!这个时候,诗人说,我有“太悠久的感情”要表达、“太多的话语”要诉说,以激励人民投入时代的潮流。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了,现在正是奋起抗日,救亡图存之机。这是全诗主旨,以此正好总结全段。

在这一节,诗人以密集的意象,繁复的句式,反复的手法,深沉的词语,描写灾难深重的祖国、忍辱负重的人民,内容丰富,规模宏伟,诗情醇厚,语意深长。

第二节、16行,描写—个农民的典型形象。我国是古老的农耕大国,农民是我们民族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这个农民就是千千万万民众的典型形象。

诗人明白交代,“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而又是“许多孩子的父亲”,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支柱。在和平年代,他们像祖辈一样,“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溶解过他祖先”血汗的“同样的泥土”。他们耕耘土地的形象,永远“凝固在路旁”,伫立在苍茫的大地上,他们是大地的主人,可又是历史的主宰者。


走向抗日前线

于是,诗人又交代,哪个朝代的统治者,不把改朝换代的“希望和失望,寄托在他们身上”?现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人们又在“大路上演说,叫嚣”,欢快鼓动,“然而他没有”慷慨陈词,只是听信了他们的宣传,把自己对“大众的爱”,融进了一个名词“国家”里,为了救亡图存,“他没有流泪”,毅然“放下古老的锄头”,走上祖辈的路,前仆后继,蹈常袭故,默默“咬定地融进死亡里”,因为,他是“已经起来”的民族中的一员。

诗人坚信,正是这样的农民起来了,国家就能崛起、民族就有希望了。所以,面对这位英雄决然“融进死亡”的刚烈,诗人“失去了拥抱的安慰”,而禁不住“在他的身上痛哭”,为英雄的忠贞洒下骄傲的热泪!

第三节、14行,描写这个农民的家庭。在蓝天下的群山中,低矮的黑暗茅屋里,一个老母亲和一群孩子忍耐着饥锇,怀着最含蓄的悲哀期待着他,虽然他深知,他离开这“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放下古老的锄头”,将给她们带来怎样的“不可知的恐惧”,但是,他立志保国,义无反顾,还是“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态,冲上抗日战场。

饥饿撕咬着他,贫穷折磨着他,老母期待着他,孩子们巴望着他,他是这个苦难家庭的支柱啊,而当国家需要时,他就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国家,这是怎样的决绝与勇毅!

农民的果敢,英烈的忠贞,感天动地,震撼人心!“为了他”,诗人“要拥抱每一个人”,要在“他的身上痛哭”,为我们民族已经觉醒,而热泪盈眶!

第四节、12行,诗人总结全诗,将诗中表达的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贫穷与悲悯、灾难与忧虑、痛苦与崇拜,集中起来,化为带血的赞美!

先以三个“一样的”排比,总结当前的社会现实:依然是“一样的”漫长屈辱的历史、依然是“一样的”“倾圮的屋檐”、依然是“一样的”荒芜的原野,屈辱依旧,山河黯然;

紧接着,再以两个“然而”复沓,突出主题:黯然的山河、屈辱的历史,挡不住国家的奋进、民族的崛起,诗人满怀着抗日必胜的信念,叠句咏叹,放声赞美,赞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赞美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必定到来!

毫无疑义,这是一首悲壮的赞歌,一首带血的赞歌,赞美我们伟大民族已经觉醒,赞美我们古老祖国涅槃新生!


《穆旦诗全集》

四、《赞美》的艺术特点赏析

这首《赞美》诗,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选取典型题材,以点面结合写法,描写了一场题材重大,规模宏伟的民族解放战争。

在诗中,诗人选取了4份材料,一是他亲见的屈辱而黯然的祖国山河,二是一个立志融进死亡的农民形象,三是一个老妇和许多孩子期待着他的贫穷家庭,四是诗人对全诗内容的概括与升华,诗人以这些典型材料,点面结合,虚实相应,既全面又细致,既概括又具体,描绘出这场承载了国家记忆、表达了民族精神、抒发了人民家国情怀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这首诗基调悲怆,深沉凝重,既描写了广袤辽阔、勤劳善良、忍辱负重、坚韧不拔,又描写了伤痕累累、贫穷落后、痛苦哀伤、屈辱灾难,而且,每节又以主旨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全诗都融入了浓烈的民族之情、深厚的家国之爱,所以,这首诗低沉而悲怆,沉痛而雄健,有悲壮之美,可称带血的赞歌。

同时,诗中采用了众多意象、繁复句式、反复手法、大量隐喻、丰硕词语,表达了复杂的诗情,语言深沉,诗情醇厚,描写有力,内容丰富,脍炙人口,堪为佳品。陈存选2025、01、19

参资:百度百科《赞美》。


穆旦和他的夫人周与良博士合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