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同盟

维也纳会议后,俄、奥、普三国君主于1815年9月16日在巴黎发表宣言,建立神圣同盟。首先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以欧洲盟主自居,要求奥王和普王同他缔约结盟。三国宣言发表后,又以俄、奥、普三国君主的名义邀请各国签字。除了英国、土耳其和梵蒂冈以外,欧洲各国君主都在盟约上签了字。他们号召各国君主共同保护基督教教义和君主制。


神圣同盟宣言包括一段绪言和三条约文。绪言指出,俄、普、奥三国君主深感必须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约文则表示"缔约三国的君主将一致以一种真诚的与不可分的手足之情互相联系,并彼此视为一国同胞,无论何时何地,均将互相救援。……去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约文还宣称他们"仅仅是受上帝之托,前来治理属于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即奥、普、俄三国,因而承认包括他们与他们的人民在内的那个基督世界除上帝外,实际上别无至尊之主"。言外之意是说三国君主是完全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别。神圣同盟只有"相互救援"的原则空话,而无互相制约的具体条件,所以它不是一个需要履行一定义务、名副其实和手续完备的协定。梅特涅评论说,这是一个"空洞而响亮的文件"。卡斯尔累说,它充满"神秘主义和胡言乱语"。但无论如何,神圣同盟实质上是强烈的君主主义和教权主义思想的产物。它主张用武力镇压任何地方发生的革命和扼杀政治上、宗教上的民主自由,这对当时的国际政治生活发生了重要影响。它是欧洲反动君主共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反对革命的同盟。梅特涅是神圣同盟的中心人物,而俄国则利用神圣同盟扮演了欧洲宪兵的角色。

神圣同盟的存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15年9月同盟成立到1822年末。这期间同盟召开过三次会议,组织武装干涉各国革命。第二阶段从1823年初至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这期间,同盟内部矛盾和分岐越来越严重,只举行了一次会议,也是同盟的最后一次会议。

1818年9月,应法国的要求,"欧洲国家同盟"在埃克斯.拉.夏佩勒(位于原西德,德文称亚琛)举行会议,亚历山大一世、梅特涅、卡斯尔累、哈尔登堡以及法国的黎塞留公爵出席。会议讨论的是关于法国已付清了赔款而提前从法国撤出盟国占领军的问题。条约于10月9日签字,同年11月底以前占领军撤离法国。四列强公开声明,向法国表示"这个庄严的条约造成了普遍和平",并邀请法国参加四国同盟,法国表示同意。11月15日,五国共同发表宣言,声明五列强的目的在于维持和平,保障已签订的协定。从而,法国恢复了欧洲强国的地位。


在亚琛会议上,亚历山大挑起了一场重要争议。他提议签订一项公约,规定各国应互相保证彼此的领土所有权和当时的政治制度。他还提议建立一支以俄国军队为核心的国际军队。他的提议遭到英国和奥地利的强烈反对。英国认为同盟条约只是防止法国重新发动侵略的手段,决不能构成欧洲超政府的基础。奥地利更害怕邻国沙俄帝国的强大对它构成的巨大威胁。这一争论表明神圣同盟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1820年,在意大利境内的那不勒斯、皮埃蒙特和西班牙都爆发了革命,威胁到奥地利在伦巴迪亚和威尼西亚的统治,梅特涅建议召开五国(英、俄、奥、普、法)会议。同年10月,在奥属西里西亚的特洛波召开了神圣同盟第二次会议。会议集中讨论了镇压意大利革命的问题。11月19日,俄、奥、普三国签署了《特洛波议定书》,宣布缔约国的君主有权对任何一国发生的起义不经他国邀请而实行武装干涉,并将因革命而引起政府变动的国家开除出神圣同盟。英法虽然反对"干涉原则",但暗示自己不会阻挠奥地利的武装干涉。

1821年1月,在南斯拉夫的莱巴赫继续召开会议,作为神圣同盟的第三次会议,实际上是特洛波会议的继续。会议邀请那不勒斯国王斐迪南一世参加。3月23日,奥地利军队占领那不勒斯,镇压了革命,并恢复了斐迪南一世的王位。4月10日,奥军又会同撒丁王国军队剿杀了皮埃蒙特的革命,恢复了奥地利在意大利的优势地位。


1822年10月至12月,欧洲列强在意大利的维罗纳举行神圣同盟的最后一次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俄、奥、普、英、法及意大利等国。会议讨论了法国武装干涉西班牙革命、西班牙南美殖民地的命运、希腊起义及俄土冲突等问题。由于英国的反对,维罗纳会议放弃了武装干涉南美殖民地的计划。这次会议既达成了协议,又出现了严重分岐。以后神圣同盟再没有召开会议。从组织上看,至此神圣同盟已经瓦解。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