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上午,广东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经表决,高票通过了关于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这意味着,报告中群众特别关心的“2025年省十件民生实事”也正式确定下来,成为新一年省政府办好民生大事小情的“任务书”。

  经过一定的程序,在年初确定当年计划实施的民生实事,广东人对此已经耳熟能详。早在2017年,深圳福田率先探索由政府搜集群众意愿,向人大会议提出候选项目,代表差额投票产生最终实施项目,受到社会广泛好评。2019年1月,江门开全省地级市先河,探索市、县、镇三级人大同步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此后,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出台指导意见,推动这项发轫于基层的改革加快推开……

  到目前为止,广东全省的市县乡均已全覆盖实施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在此基础上,省级层面开展民生实事评议工作,进而形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良好格局。

  遴选民生实事是一种传统,在公众那里,关注民生实事同样是一种传统。道理很简单,从遴选到最后实施,这一工作给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和福利。

  可以说,广东人大代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让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实,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民呼我应”的高分履职答卷。这样的判断,很容易从历年来各地民生实事的实施情况中得出。

  和往年相比,今年省民生实事“敲定”的机制有所不同。媒体报道,2024年9月省政府启动民生实事征集遴选工作后,省人大常委会全覆盖征集省人大代表意见,并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工作基层联系点、代表联络站等广泛听取民意。待候选项目大盘子形成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全面梳理比对2024年以来代表关于民生问题的建议及办理情况,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最后阶段还要对候选项目进行测评“敲定”。

  显而易见,从最开始的征集、遴选,再到决议、监督和评价,由于省人大常委会的全过程参与,民生实事相关工作的全流程各环节都纳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轨道。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十件民生实事更贴民意、更合民需、更有成色、更容易增进民众获得感。这一点在最后“敲定”的十件民生实事上已有清晰体现。为超2.5万名65岁以上失能老年人免费提供健康管理、康复、心理支持等服务;集中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开发储备超5000个公益岗位;打造150个以上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牵头的幼儿园共同体;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托位数不少于5.5个……不难看出,其中每一件实事,都牵动着亿万家庭。

  无论是开创性地评与议,还是率先形成省域全覆盖为民办实事闭环机制,都有利于发挥人大代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势,有利于拓宽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也有利于推动人民群众最盼望的民生实事生根落地、造福一方。

  省人大会议闭幕了,但2025年省十件民生实事的实施才刚刚开始。省人大常委会已经明确工作安排:省十件民生实事实施情况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计划,11月要听取审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同时对下一年候选项目进行测评。

  实事必须办好。考虑到民生实事项目的普惠性、公益性,显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财力保障能否到位,还有相关支出的透明度和效率如何,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仍然需要人大履行好监督职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