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诸多府县中,资溪县近年在各项宣传报道中出镜率极高,因为资溪虽小,却有着一项独特的产业--“资溪面包”。一个小县城涌出输万人的“面包军团”,带领全县致富。

对外省人而言,“面包”是资溪县最大的知名点,但对于江西本省人而言,这个县还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特质:人口全省最少,且是江西省内居民外地籍贯比例最高的县,全县12万户籍人口中,本地人仅占1/3,江西省其他地区移民占1/3,浙江籍占1/3。

而这些浙江人,基本都来自于淳安和建德两县,他们来到资溪,源于50多年前的新安江水库移民,要介绍这段历史,要先了解新安江的历史人文。

在徽州府婺源(今属江西)、休宁两县交界的六股尖发源出两支河流,南支称率水,北支称横江,两股支流于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附近的老桥下汇合后,始称新安江,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县至建德县与兰江汇合,开始称富春江,东北流入钱塘江,为钱塘江正源。

“新安江”得名与其发源地的古名“新安郡”,这便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徽州的前身,在古代“新安”也长期作为徽州的别称。徽州处山区盆地,更容易保持文化传统,又靠近吴越和江右两大古代南方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板块,手工业、商业以及文教出奇发达,极大拓展了文明维度,加之山水秀丽,有黄山这种顶级名胜,故徽州文化在中国地域文化上有极独特的地位,而作为地域文化的徽语文化圈,除徽州府外,还分布于新安江流域及其周边的皖、浙、赣三省交界之地,其中除徽州府外,还有一个州府也是整体以徽语为主体的,这便是严州。


睦州与歙州,宋代分别改名为徽州与严州

严州属浙江,通过新安江与徽州紧密相邻,全境多山,仅中间有小面积平原,原下辖淳安、建德、桐庐、分水、寿昌、遂安六县,土地面积8596平方公里,府治建德县,府城为今日建德梅城镇,位于三江口。严州属钱塘江上游、徽州下游唯一州府,高山大川汇聚之所,徽杭之间水路要道,两地紧密相连,文化接近,历史上著名的方腊起义便发生在此。


因《水浒传》而出名的方腊起义,方腊籍贯有睦州(严州)和歙州(徽州)两说,统治核心在清溪县(淳安),也正是因方腊带来的忌惮,宋朝最终改睦州为严州,改歙州为徽州,改清溪为淳安

但徽、严两府如今均已不存,这其中最重要原因在于水运的衰落,不过徽州留下黄山市这一主体,府下六县也都在;而严州则是完全被并入杭州,六县并为三县。严州惨烈结局,有一重要原因便是新安江水库的修建和大量移民迁出。

徽、严两府山川秀美,风光绝佳,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称,江水四季澄碧,清澈见底。夹江两岸,群山蜿蜒,翠岗重叠,山势各殊万态,谷多飞瀑流泉,自古便吸引诸多名人贤士,这也使得新安江多了一层人文底蕴。而除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底蕴深厚外,新安江还有一个十分难得的优点:即其靠近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且由于此处地势落差大,是上海附近难得适合开发水电资源的地方。早在1947年,民国政府就组建钱塘江上游调查团进行勘察,进行修建水电站的前期准备工作,并编成《钱塘江上游察勘报告》。


新安江山水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长三角地区缺电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开发新安江水能资源的议程再次被提出。1954年8月,电力工业部水利发电建设总局组织编写了新安江流域技术经济调查报告,提出了一级开发、坝址、工程规模等方案。经国家建委批准。上海勘测设计院会同地质部门开展初步设计,1956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书》,经批准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项目和1956年国家计划。

新安江水电站的修建使得严州为数不多的平地再被淹没,1958年,分水并入桐庐,寿昌并入建德,遂安并入淳安,严州6县变为3县,并兜兜转转后划入杭州。


严州六县旧图

修水电站除工程问题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工作便是移民,由于修建水电站需要截断河流,筑坝蓄水,附近大片地区将被淹没,居民必须迁出。1952年起,淳安、遂安两县的山区陆续出现一些带着测量仪器进行测绘的人,他们也带来国家将在此处修建水电站的消息。最初,本地居民对此消息带有一些疑惑和忧虑。

1954年5月水利勘测结束后,有关部门选择了更激进,经济指标也更优的开发方案:罗桐埠建坝105米,总装机容量66.25万千瓦,淹没耕地31万多亩,迁移人口23万。

此方案涉及的移民人数极多,但早期移民方案和实际操作较为稳妥和慎重,总体原则是:就近挖掘山区潜力,在淳安本县或邻近几个县中进行安置。1954年初步规划是:建德地区7万人,金华地区6.5-7万人,嘉兴7-7.5万人。1957年6月浙江通过《关于新安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的初步方案》,每位移民安置费为558元。农业人口按照原来生产特点进行插社安置,工商业人口根据需要和可能以原有职业为基础进行规划和安排,采用“先安置,后建房”的方案。童禅福先生(浙江省民政厅原副厅长,千岛湖移民)也表示“从当时的情况看,‘初步方案’应当说是一个便于操作,也会受到迁移者和接收者欢迎的方案。如果用好每位移民 558元的安置费,执行好‘初步方案’,那么新安江水库移民肯定是一项成功的事业,会成为全国的水库移民的典范。


被淹没前的故乡

但很遗憾的是,由于1958年之后的特殊环境,在“左倾”氛围下,移民时限被压缩,移民点大幅变动,安置经费也一再减少,移民工作也有早期的“有条不紊”变得“混乱无序”。仓促之下,移民受到巨大损失,原有财产未来得及完全转移便被淹没,安置地的新家园还未建好便仓促前往,造成极大社会问题。颇为讽刺的是,当时的仓促使得旧城的许多生活记忆反而比较完整的被封存在千岛湖底,留下了丰富的水下遗产。

1959年9月,新安江截流,水库蓄水。淳安古县城贺城,遂安古县城狮城、威坪镇、茶园镇、港口镇三个城镇,49个乡,1377个自然村,30多万亩耕地良田,200多家城镇工商企业被淹,沉入千岛湖底。


修新安江水电站而形成的千岛湖

在浙江省内,移民与本地人相处并不愉快,浙江本就是一个人地矛盾极为尖锐的省份,在工业化以前,各地发展还保持着“内卷化”特征,多一个人多张嘴,移民到来使得有限的生存资源更加紧张,于是浙江各地,移民与本地人的械斗以及上访不断,缺粮、居住条件恶劣,与本地人冲突,以及血吸虫病均让移民生活极为艰难。新安江移民问题让浙江省原省委第一书记江华终身愧疚,其在临终前曾说:“我对不起淳安人民,新安江水库移民遗留问题那么多,责任在我身上。

在本省难以立足,部分浙江移民想到一个出路:去江西。

去江西,对于浙西,粤北,福建等地居民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选择,江西省三面环山,一面向江,较封闭的地形使得环境安稳,内部有较大的平原面积,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粮产丰富,至今江西的粮食产量都是浙江的三倍以上,而常住人口却少于浙江。历史上,邻省居民因天灾人祸便多次逃亡江西,至今江西仍有大量的闽浙皖粤居民后裔。严州府虽不与江西接壤,但也在浙西,对此也有认知,许多移民表示,当年他们并不熟悉江西,但一直相传江西是“能够吃白米饭的地方”。

1961年起,部分被安置在衢州等地的移民因生活困苦,自行逃往相邻的赣东北地区,开始引起相关部门注意。

此时移民问题已成为浙江的一个“烫手山芋”,除新安江移民外,后续的富春江水库更加重了移民负担,富春江水电站库区主要位于建德境内,也需要迁移居民5万人,使得浙江省面临更重的负担。

1967年,浙江省民政厅正式向江西发函,希望江西能够接纳移民。

但江西最初对此并不热衷。一方面不希望增加极为繁重的移民工作,另一方面江西此时也面临沉重压力,不仅刚额外支援了全国几亿斤粮食,本地赣西等地山区地少人多的矛盾突出,还要供给大量知青、本地万安水库移民甚至福建前线军粮。但对于已经自行迁往江西的一万多移民,江西方面也指示相关县市做好安置。

后期在浙江方面不断请求和有关部门的协调下,1968年,江西方面考虑大局,同意接收移民,根据两省协议,江西将接纳浙江移民10万人。

与省级层面最初的疑虑不同,赣东地区许多县对于接纳浙江移民的态度从一开始却非常积极,早期便多次向省厅请求批准吸纳移民,尤以资溪县格外热衷,资溪早在1967年1月便向省府做了详细的请示,希望接纳8000浙江移民。

这些县想吸纳移民的原因是:缺劳力,资溪尤其如此。

这里就要详细介绍一下资溪县。

资溪县,位于江西省最东部,武夷山脉西麓,抚河与信江两大流域交汇处,与福建光泽县接壤。现今抚州为一个完整的地级市建制——抚州市,政治经济中心为临川,但在古代相当长一段时间,抚河流域有着临川县和南城县两个中心,至北宋也形成抚州、建昌两个州府。抚州府有着土壤肥沃,降水丰富的赣抚平原,以临川为中心,耕读文化发达,孕育出风华绝代的临川文化;而建昌府则位于交通要地,府治南城县在雩山山脉和武夷山脉所夹的口子上,为赣闽之间重要要塞,而资溪在古代属于建昌府。


抚州、建昌两府古代大体分界线

资溪建县前属南城县东北部的偏远山区,由于距离县治过于偏僻,北宋开始专门设置机构(巡检使)管理治安。到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原有治安机构升级为县,最初称泸溪县,至民国初,为避与湖南泸溪县同名,易名资溪。

作为山区小县,资溪土地贫瘠,物产匮乏,交通更是不便,旧志云“山高不利车,无为车者;河小不通舟,无为舟者”,只有一些小路通往邻近府县。资溪建县,主要是为了加强对边缘山区的控制。但资溪和浙江有些渊源,资溪首任知县陈王廷便是浙江人,其为官勤政爱民、清廉如水、政绩卓著,深受居民爱戴。

但资溪也有优势,其一便是生态绝佳,环境秀美,背靠武夷山脉,资溪的环境和风光极好,资溪现今有着抚州市唯一的5A景区,而且资溪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竟列中部580多个县区第一;其二则是民风开放,喜好闯荡。这一点算是抚河流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宋代开始,抚州地狭人稠,经商之风盛行,成为江右商帮主体,建昌府地产贫瘠,又靠近邻省,出门经商风气更重,至今南丰、南城、黎川等地都有发达的民间产业,而最著名的,自然是资溪面包。


资溪县高阜镇航拍,山清水秀,风光绝佳

在近代,偏僻的资溪反动统治薄弱,又靠近赣南,在土地革命时期成为苏区的边缘。但也因此土地革命失败后其受到反动派残酷屠戮,全县人口由清代8万多人下降到不到3万。这也是资溪热衷吸纳移民的原因,资溪县面积并不小,县域面积达1251平方千米,土地和森林资源潜力极大,却奇缺劳力。决定接纳浙江移民后,江西最初也将资溪县作为安置试点,安排资溪接纳三万人。当然,最后的移民分配方案有所调整,最终根据统计,江西方面安有20多个县市安置了移民。

1969年2月,建德县开始向资溪移民,这其中既有建德人,也有早期因修建新安江水库而迁入建德的淳安人,最终统计,资溪安置浙江移民 13578人,为全省第一。人口最少的县却吸纳最多的移民,浙人开始占全县人口1/3。


除新安江、富春江这“两江”水库移民外,资溪县还有浙江丽水移民,是由1971年因修建大洋水库而搬迁的缙云人

平心而论,浙江移民在江西最初的生活状态也并不好,在浙江遇到的问题,在江西多多少少也遇到过,何况寄人篱下,有些移民甚至最初的安置地因又要修水库,还经过“二次移民”,辛酸自不必说。但总体而言,江西人均的资源还是比浙江要多,矛盾也少些,于是浙江人也在江西安置了下来,通过艰辛的创业和本地老表的帮助,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

来到资溪的浙江人与本地人相处相对更和睦,许多移民也回忆最初老表对这些新来者也多有关照,这也有诸多原因:一是资溪人少,人均资源丰富些,本就缺劳力,浙江人的到来引发的矛盾自然较少;二是资溪本地很多地方当时属于极落后的偏僻山区,来的浙江移民掌握了些更先进的技术,比如使用化肥、种双季稻、使用农业机械,本地人对此自然欢迎。但移民最初的土地和林地同样是质量差,未开发的,这些严州山民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最终将一些荒坡开发成林场和农田。浙江移民的“新建村”(现“新月村”)因艰苦奋斗,生产成绩突出还成了红旗单位,被江西省方面定为各地学习的榜样。

而著名的资溪面包的来源,也与浙江移民有一定关系,资溪面包起源于资溪县两名退役士兵张协旺、洪涛在福建服役时学到的烘焙手艺。其中洪涛便是出生在淳安的浙江移民。他们开的第一家面包店的部分资金,便源于洪涛的移民补助经费。后期资溪县涌出的4万多“面包大军”中,移民比例也很高,著名的“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祖籍便是在浙江。


现今的资溪与江西许多地方,浙江移民已经完全融入本地社会,与本地人通婚的也越来越多,他们也给本地带来的诸多浙江文化,80年代后,随着一些移民补助扶持政策的落实,许多移民村落也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早期移民艰辛创业的历史,以及移民身上那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精神特质,却一直被后辈所铭记。

后记:

本人并未到过资溪,写此文只是偶尔觉得资溪这个山区小县,似乎可成为江西全省的缩影,从资溪能看到江西的特质。

自然上,资溪最大的特点是绿色,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数竟列中部580多个县区第一,而江西省也是生态良好,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二,生态指数全国第一;历史上,资溪最大的特点是红色,一个小县有名有姓的烈士达上千人,这也是江西红色历史的缩影,近代,江西山区成为革命根据地,深受苦难的江西人民选择走上革命道路,为自己和民族拼一个更好的出路。而我更想强调的是,资溪县所展现出的开放与包容的特质,更是现今极易被忽视的江西特质。

江西被不同省份夹在中心,文化和民风都较为多元,赣民也少有显著的性格特征,但“保守”却是外界对江西的总体印象,清末民国时期开始,社会舆论也均认为江西人观念保守落后,似乎也的确如此。但可能少有人记得,江西的民气也曾经相当外向开放。自西汉豫章郡建制以来,江西地缘安稳,少受纷争,经济文化繁荣,渐渐积攒出先发优势,并开始外出进取开拓。宋代起,江西人外出经商、讲学、闯荡便成风气,在各地留下丰富的赣文明痕迹。

江西人不仅善于“走出去”,也对“走进来”的移民素来包容。清代逃亡广信府的闽南移民、1943年逃亡赣南的潮汕移民、德兴县吸纳的开化人、彭泽县吸纳的安徽人,均被江西接纳。一个有外出闯荡传统,也一向善于包容外地的地区,其文化底色绝不会是保守木讷的。近代江西走向保守,也只是在沿海开放,江西地位边缘化,饱受战争蹂躏,受外来文化冲击的背景下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自保,也正是由于古典文化过于辉煌,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江西学习也更慢。

但江西文化底色中仍有着强烈的进取开放的特质,资溪便是证明,秉承建昌府辉煌的文教商业传统,又吸纳移民文化更加兼容并包,“土里土气”的偏僻山区小县能将面包这种“洋玩意”玩透,在全国打出名望,足以让赣人自豪。资溪能让人想起,江西曾经的开放与进取:以抚州人为主体的江西商人们在西南开疆拓土,促进了西南的开发,至今云贵许多州县,江西商人留下的万寿宫都是当地最华丽壮观的建筑;以瓷器和纸张代表的江西的商品精妙绝伦,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成就,景德镇自明代开始就从非洲进口颜料,并吸纳欧洲的商业订单;江西的探险家行遍天下,留下珍贵的地理读物,汪大渊巡南洋,陈诚行西域,均极大扩张了江西文明的视界。而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的成就与伟业,也激励着后辈,勿忘辉煌,无需自卑,要拾起开放与进取的精神,为江西文化创造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资溪县志》1993年

《困境与解困:20世纪60年代新安江移民入赣问题研究》——王康敏

《特殊时期的新安江水库移民(1956-1970)》——汪新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