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雯是一名高一年级的女生。她特别喜欢本班一位叫阿静的女生。她整天为了阿静而活着,为了阿静,她可以不惜付出一切,她甚至干涉阿静跟一位男生的交往,为此阿静和她闹翻了。阿雯感到非常痛苦,她也想不理阿静,可是坚持不了一会儿,就和自己妥协了。
阿雯和母亲如约而至,神情非常忧郁。咨询一开始,我表示出我的理解:“我知道你内心正处在挣扎中。”
阿雯点了点头,眼圈儿红了。
我:“能详细谈谈你们的事吗?”
阿雯:“从高一入学那天见到阿静时,我就喜欢上她了。其他同学也挺喜欢她。但欢笑是别人的,我笑不出。”看见我疑惑的目光,她解释说,“她并不是因为我才笑的。”
我:“你说,你为她付出了很多,那么她对你呢?”
阿雯:“她并不领我的情,她以为我对她是那种感情”
我问:“那你怎么看待自己对她的感情呢?”
阿雯犹豫了一下,终于下决心说道:“可能是我对阿静太好了,有的同学就说我是喜欢女生,她也说我不正常。我开始很迷惑,也以为自己真像他们说的那样。后来发现我对她根本没有那方面的冲动,而且我也喜欢男生。我之所以干涉她和那位男生的交往,是因为我一看就知道他不是那种值得信任的男孩,我害怕阿静会被他骗了。我的原则是,只要是我的朋友,我就要尽量不让她们受到伤害。”
从她对阿静的感情来看,她在认知和人格上还存在着一些扭曲的因素。要解决她面临的问题,我需要对她的生活环境和人格的形成进行深入了解。
我:“你对阿静说了你不是那种感情了吗?”
阿雯“说了,可她还是尽量躲着我。我真不想失去这个朋友,我认为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
我:“对呀,有时朋友也是不能勉强的。”
我发现她几乎没有反思自己行为的心理动向,从中可以看出她自我意识太重和有点偏执。如果不加以改善,她在以后的交往中还会继续受挫,帮助她认识到自己人格上的缺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阿雯的情绪不错。她告诉我:“我找了两位朋友聊了一会,这才发现,原来我并不是孤立无援的,还有其他朋友在关心我,我却因为阿静而忽略了她们!”我听了非常高兴,她确实需要迈出这艰难的一步,从原有的行为方式中挣脱出来,换一种交往方式。
在我的鼓励下,她接着说:“我以前曾写过一封向她男友挑战的信,谁知她男友竟原封不动地给她寄过来了!她今天刚收到。其实我写那封信时,也有点儿恶作剧,我也曾向阿静解释过这封信,可她还是挺生气的。我发现,当初我确实做得有点过分。”
阿雯能这么想,说明她已经开始反思自己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对她的想法加以肯定,并开导她,朋友关系能否维系长远,关键在于交往双方是否达到了心理上的满足。虽然她为阿静做了许多事,但是否征求过阿静的意见?如果没有,对她来说只能是零,甚至是个负数,做得越多,越让对方不舒服。
“是吗?看来我真是费力不讨好啊!”她接着又说,“可是,我确实认为她那个男友太坏了,我曾经发誓决不让朋友受到伤害。”
我:“你是否从小就有保护人的倾向?”
阿雯:“对呀,我从小生活很幸福,我总想把这种幸福与他人分享,可我是个独生女,我只好把这种情感转移到我叔叔家的弟弟妹妹身上,我喜欢教育他们,关心他们,他们也很喜欢我。我现在还为我的行为感到自豪呢。”
我:“因此,到了学校,你便把这种情感转移到了朋友身上,希望她们能接受你的保护、教导。”
阿雯:“对!可是阿静却很烦我,这是为什么?”
我:“阿雯,且不说你有无能力保护你所有的朋友不受伤害,你先想一想,你们都是同龄人,她们为什么要你保护?她们都是弱者吗?”
阿雯:“我记起来,当我有一次对她说我一直把她当妹妹看待时,她很生气地说:·我不需要,我没有你这样的姐姐。'她也许嫌我介入得太多,妨碍了她的自由。”
像阿雯这种以强者自居、以自我为主的人格由来已久,仅仅从认知上使她转变还是不够的,
我通过场景重建干预,引导她意识到朋友之间不是亲人关系,没有天然的感情联系,友谊的创造、维护和加深需要双方的努力,重要的是彼此尊重和留给对方独立的空间。
我在潜意识状态下找到了阿雯的病理性记忆,小学的时候。那时她有一个好朋友,当时她们约定,每年元旦送对方一张贺卡。可不久她转学了,这个愿望也没能实现。后来升入初中,她们又碰在了一起,她认为这是缘分,于是决定弥补她的愿望。从初中的元旦开始起,阿雯就开始每天给她寄一张贺卡。渐渐地有人说她是喜欢女生,她们的友谊也为此搁浅了,她感到很心痛。
谜底终于揭开了,阿雯对阿静的过分珍惜中存在着一种未完成的情结。因为以前那段友谊的搁浅,使得她把所有的感情都投射在阿静身上,希望紧紧地抓住它,害怕它再失去。我对阿雯的病理性记忆进行重组,她害怕的感觉下降了许多。
记忆重组干预两个多月后,再次见阿雯的时候,她已是笑容灿烂。看着她现在的神情,我知道她已走出困惑,她告诉我,“一切都过去了。也真怪了,当我不再关注她时,我的心情好多了,更奇怪的是,以前她总是逃避我,前些日子竟主动找我借听课笔记。不过,我知道我和阿静的关系不可能再恢复到以前了,但是通过她,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会拥有更多的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