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大电影节最佳影片——

戛纳金棕榈奖:《阿诺拉》

威尼斯金狮奖《隔壁房间》

柏林金熊奖:《达荷美》

如果说《阿诺拉》是对身份、阶级和个人自由的探索,那么今天要聊到的这部影片则是讲生与死。

《隔壁房间》威尼斯影展首映,便获得了全场长达17分钟的起立鼓掌致意,创下当届影展最长的鼓掌时间纪录。

“一位女性决定去死”的故事,为何会如此大获好评?

《隔壁房间》

The Room Next Door



本片是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的英语长片首作,改编自美国作家西格丽德·努涅斯小说《邻人之爱》。

两位世界级影后朱丽安·摩尔(《汉尼拔》《时时刻刻》)、蒂尔达·斯文顿(《奇异博士》《本杰明·巴顿奇事》)共同担任女主。

01

至交好友

英格丽(朱丽安·摩尔 饰)是一名小说家,在新书签售会上有读者曾问她:“听说你写这本书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生与死?”

英格丽回答:“是,我觉得死亡很不自然,我无法接受有生必有死。”



(《隔壁房间》截影)

影片第一幕就点明了,英格丽不理解、不明白,不接受人会死掉。

但在她与玛莎(蒂尔达·斯文顿 饰)见面后,她有了关于“生与死”的答案。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和英格丽年轻时是好朋友,曾在同一家杂志社工作。

后来,英格丽成为了一名小说家,而玛莎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

多年未联系过的她们,如今再重逢却要英格丽面对且接受好友的死亡。



(《隔壁房间》截影)

英格丽得知玛莎因癌症住院。

看望好友玛莎那天,玛莎坦言自己从未准备好潇洒离去,可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我认命了。”玛莎说这句话的时候看起来是外表平淡无奇、心情也很平静的样子。

但当病情恶化时,玛莎终于绷不住了。

与其毫无意义地等待死亡,不如自己主动去死。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找了三个好友,希望她们能够见证自己的死亡。

或者说,她害怕自己孤独的死亡,希望有人陪伴自己。

但好友均表示,不仅是因为“去死亡”(指安乐死)是不被当地法律允许的,她们能理解玛莎这样做的原因,但不能帮她结束生命。

对玛莎来说,活着很痛苦,死也不能由她自己决定了吗?

玛莎“无理”的请求被众人拒绝了。

唯有英格丽,这位多年未见的至交好友,她表示需要考虑一下。

02

安乐死药丸

玛莎为什么要“赴死”呢?

因为,再活下去,她就失去了尊严。

因为,治疗已经没有意义,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是一种勇气。

癌症晚期的玛莎从盲目抱有希望,再到被通知无法做手术,化疗又无效。看着自己被病痛折磨,除了腹泻、呕吐、疲劳外,玛莎的记忆力也在衰退,无法再正常思考。

年轻时的乐趣也因病痛的折磨逐渐消失了。

简单来说,玛莎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差。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想要自 杀,那为什么不选择让她的女儿米歇尔(蒂尔达·斯文顿 饰)去见证她的死亡呢?

这得从玛莎女儿对她的恨意说起。

玛莎尊重爱人的选择,让米歇尔父亲在战争时期上了战场,导致女儿从小就缺少父爱的陪伴,因此她们母女二人的矛盾到现在也没解开。

玛莎也曾跟女儿表示过她想要放弃治疗,女儿只答:“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隔壁房间》截影)

而玛莎和英格丽。

她们之间不算熟悉,却又显得亲密;虽然彼此了解有限,却能懂得彼此。

所以,比起紧张的母女关系,和好友英格丽的相处倒是更自在。

最终,英格丽答应了见证玛莎死亡的请求。



(《隔壁房间》截影)

“我弄到了安乐死药丸。”

死亡的房子是玛莎亲自选择的,她害怕在家里死亡,也不愿在充满欢乐记忆的地方去死,最终她选择在一栋林中别墅度过最后的时间。

玛莎希望英格丽能够在隔壁房间住下,只要自己的房门关上就代表她吃下了药丸。

但,英格丽选择了她楼下的房间。



(《隔壁房间》截影)

孤独、疏离、寂静又柔和。

这栋别墅的装修风格有着很明显的爱德华·霍普画作风格。

同时,玛莎觉得这里很不错,可以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但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出现了,玛莎带来了许多生活物品,唯独没有找到那颗“安乐死药丸”。



(《隔壁房间》截影)

玛莎写作、发呆,英格丽健身,她们每一天都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就在英格丽紧绷的情绪放松下来时,她竟见到了好友玛莎的房门紧闭。

英格丽强装镇定却又忍不住无声啜泣,她意识到自己并不敢推开房门去见证玛莎的死亡。





(《隔壁房间》截影)

谁曾想,玛莎又从她的房间走了出来。

玛莎还没死吗?

03

死亡的“色彩”

即使玛莎对患癌这件事再坦然、从容,也不能抵消她对死亡的恐惧。

因为,惧怕死亡是人类的本能。

可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

学会面对死亡,也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课题。

影片另一方面则展现的是“矛盾”,自己既不能活下去,又不能决定自己的死。

玛莎每天都在喜悦和忧郁之间摇摆。

失去希望后,她也只是想让自己有尊严地死去,这竟成了不被理解,甚至需要她编织前因后果来圆谎的犯罪之事。

玛莎死了,但是她犯法了。



(《隔壁房间》截影)

那天,天气很好,英格丽外出散步。

玛莎则为自己画上红唇,穿着色彩艳丽的明黄色西装,在泳池边的躺椅上静静睡去。

一个人求生难,求死更难。

警方着手调查并询问英格丽,她是否对玛莎的安乐死计划知情?

如果知情,那么她也犯罪了。



(《隔壁房间》截影)

不可否认,本片主题是对安乐死的思考,题材敏感严肃却不压抑。

与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以往颇具争议性的作品相比较,他不再着重表现欲望、暴力、宗教等议题,该片反倒是有些温柔、平静,让人观感舒适。

同时,阿莫多瓦又延续了自己鲜艳色彩的视觉审美,给人一种多巴胺电影的美感。

影片中颜色冲击力很强、对比强烈,用浓烈且大胆的红黄蓝绿的色块拼接出色彩缤纷的世界,淡化了死亡的阴霾。

它就像是在表达“死亡没有被蒙上黑白的阴影”。



(《隔壁房间》截影)

参与并见证了好友玛莎与死亡抗争的全过程,英格丽也不再是先前那个无法接受死亡的自己。

她清楚地知道会失去玛莎,但她也领悟到即使在悲剧中依然可以尽情生活。虽然很痛苦,但她能承受,她努力活在拥有玛莎的喜悦中,同时,心里充满了感激。

总的来说,这部影片以两个女人的对话为核心,重点描绘了病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女性的视角,探讨了战争、生命、爱情、友情 、亲情等主题,从而引发观众思考与共鸣。



(《隔壁房间》截影)

那么,选择“主动死亡”,优雅地离世,在临终前也能保持平静和尊严,究竟是消极、自私还是体面、勇敢?

影片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赞同与否定,或许无法通过电影的形式来表达出来。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