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9年,清军挺进帕米尔高原,在这里打了三场恶仗,展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创造了战斗神话。

战争胜利后,清军在帕米尔高原立碑纪念,写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清朝版图自此达到巅峰,中亚各国也被极大震慑,纷纷遣使臣服。



一、大小和卓之乱

明朝中期,察合台的后裔在察合台汗国旧地建立了一个国家,叫做叶尔羌汗国,统治着新疆南部地区,信仰伊斯兰教。

明朝末期,叶尔羌汗国国内的伊斯兰教主要分为白山派和黑山派,两派斗争不断,各自拥有一大批贵族支持。

清朝初期,黑山派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将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赶走,阿帕克和卓不甘心,便来到西藏,寻求达赖和准噶尔的支持。

康熙十九年(1680年),在阿帕克和卓的引领下,准噶尔首领噶尔丹入侵叶尔羌汗国,消灭了这个存在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国家。

噶尔丹将叶尔羌汗国纳入准噶尔版图后,实施了十几年残暴统治,不但收取沉重的赋税,还强迫维吾尔人劳役,甚至掠夺维吾尔人到伊犁成为准噶尔贵族的奴役,遭到了维吾尔人的强烈反抗。

后来,康熙帝出兵消灭了噶尔丹,但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再次出兵征服南疆,将黑山派和白山派首领囚禁在伊犁,其中就包括阿帕克和卓的两个后裔波罗尼都、霍集占,即大小和卓。

1755年,清军攻占伊犁,大小和卓二月随即投降,当时二人手下的不过几十户人,乾隆帝考虑到二人的影响力,于是让大和卓和侍卫托伦泰带人到南疆招抚维吾尔人,小和卓则留在伊犁领导被准噶尔掠夺的维吾尔人。



大和卓出发的时候,随行的有准噶尔兵1000人和清军400人,靠着这支千余人的军队,大和卓和托伦泰击败黑山派,控住了整个南疆,至此全疆被清查纳入版图,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具有重大意义。

清军灭掉准噶尔之后,认为全疆既已平定,于是班师回朝,只留下少量军队驻扎伊犁和乌鲁木齐等地。

但是,清军刚走没多久,之前投降清朝的准噶尔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就发动叛乱,杀掉驻守伊犁的五百余清军,然后自任为准噶尔大汗。

趁着战乱,小和卓带着维吾尔人逃离伊犁,返回了南疆,与大和卓会合,两人商议之后决定,趁着准噶尔翻盘,在南疆也建立割据政权。

于是,在大和卓的拥护下,小和卓自立为巴图尔汗,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政权。

在二人的煽动之下,南疆各地纷纷响应,很快就脱离了清朝的控制,托伦泰率领的清军则全部被扣押。

更让清朝难受的是,喀尔喀蒙古也趁机发起撤驿之变,与准噶尔联合起来反叛清朝。

乾隆帝便派遣大军征讨喀尔喀和准噶尔,对于大小和卓,乾隆帝则派遣副都统阿敏道带着3100名索伦、准噶尔兵前往招抚。

阿敏道抵达库车城后,带着一百多人入城谈判,却被小和卓扣押。

第二年,原本被清军击败并逃往哈萨克的阿睦尔撒纳,再度返回准噶尔并成功发起反叛,清军再次失去对北疆的掌控。



小和卓见清军屡次无法平定准噶尔,便产生了侥幸心理,于是杀掉阿敏道,此举意味着他开始公开反清。

1757年,乾隆帝派遣大军再次平定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逃入沙俄后病死,哈萨克也宣布臣服清朝。

为了防止准噶尔再次反叛,乾隆帝在准噶尔进行了大屠杀,准噶尔人几乎被杀光,清朝彻底将北疆纳入版图。

1758年2月,乾隆帝开始着手收复北疆,他以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军八千由吐鲁番西进。

当时,乾隆帝认为大和卓“颇图安静”,似乎并无谋反之心,只是被小和卓裹挟,以至于期望大和卓能抓住小和卓投降清军,这一误判为清军初战失利埋下了伏笔。

5月初,清军包围了库车城,当时镇守库车的是小和卓的亲信阿卜都克勒木,城中也只有数百人。

不过,清军劳师远征,由于交通运输不便利,所以只带了4门老旧大炮,而库车城十分坚固,根本炸不动,于是只能用云梯发起进攻,结果数日都未攻入城中。

不久,小和卓就带着3000人来救援,但在城外的交战中,就损失了2600人,他只带着剩下的400人进入城中,加上城中的守军,满打满算只有600人。

这个时候,形势对清军来说一片大好,只要坚持攻城,一举拿下小和卓,那对平定南疆将大有裨益。



然而,或许是雅尔哈善太过轻敌,亦或是他像乾隆帝一样,也认为大和卓也趁机抓捕小和卓,总之他没有马上攻城,而是在军营中喝酒,结果小和卓就趁着夜色突围而出,逃之夭夭了。

最终,清军围攻库车三个月,得到的却是一座空城,乾隆帝很生气,下令将雅尔哈善斩首,由工部尚书纳穆札尔取代,受兆惠节制,率军向阿克苏进发。

二、清军在黑水营之战创造神话

小和卓突围之后,返回叶尔羌城,而被乾隆帝认为没有反叛的大和卓,却带着一万余人驻扎在喀什噶尔。

兆惠进入南疆的时候,带去了4000援军,使得清军总数达到了一万余人,与大小和卓兵力相当。

清军大军征讨的消息传开了,那些防守比较薄弱的城池纷纷投降,比如阿克苏、乌什、和阗,以至于整个南疆,除了喀什噶尔和叶尔羌之外,都被清军收复。

兆惠进入南疆一月有余,就收复了这么多地方,让他产生了轻敌心理,便决定先攻占叶尔羌,切断大小和卓出逃之路;再进兵喀什噶尔,逼迫大和卓肯定投降。

就连远在京城的乾隆帝都认为,“回部各城迎降相继,大功可计日而成”,于是开始考虑南疆各城伯克的人选,所谓伯克,差不多是土司的意思。

于是,兆惠不等纳穆札尔、石三泰率领的主力抵达,自己就带着四千人奔赴叶尔羌。

与此同时,乾隆帝写信给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东南)的头人们,告诉他们,一旦大小和卓逃到他们那里去,就抓捕送到清朝。

兆惠抵达叶尔羌城之后,发现该城很大,而大和卓坚壁清野,拒不出战,所有人口和粮食被全部集中到城内,于是他决定诱敌出城,但被大和卓识破。



由于兆惠兵力太少,无法做到围城,于是他派遣八百人前往喀什噶尔,防止小和卓来援,然后等待主力部队抵达。

当时,兆惠所部经过长途跋涉,十分劳累,他便下令大军驻扎在黑水边,只派遣少量兵力驻扎在各处险要位置,防止敌人偷袭。

10月13日,清军粮食不多了,兆惠侦查得知,有和卓士兵在城南放牧,牛羊数目不少,便决定亲自带人去抢夺牛羊作为食物。

当时,兆惠需要渡过黑水南岸前往城南,但大军刚走到桥中央的时候,桥就突然断了,许多士兵落水淹死。

恰在此时,小和卓带着五千人来援,大和卓也带着一万余人出城,两路人马对清军发起进攻。

很显然,放牧和断桥之事,是大小和卓精心设计的阴谋,为的就是全歼清军。

在激战当中,清军被截成数段,经过五天五夜交战,清军伤亡数百人,多位高级将领战死,兆惠的脸部也受了伤,还被大小和卓团团包围。

但是,兆惠不愧是名将,他从容自若,硬是在绝境中创造了神话。

眼看无法突围,兆惠便在黑水南岸修建修筑壕沟,这就是著名的黑水营,暂时稳住阵脚,大小和卓一时难以攻克。



兆惠

数日后,纳穆札尔、石三泰等闻讯,率领二百多骑兵急行军来援,但被大和卓率3000人拦截,最终全军覆没。

就这样,兆惠失去了援军,此时他手下尚有将近3000人,但缺少粮食和衣服,将士们都很饥饿和疲惫,但黑水营却异常坚固,大小和卓几次进攻都告失败,还损失了一千多人。

不得不说,兆惠带领的这支清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毅力,都堪称顶级。

大小和卓眼看无法攻克黑水营,便打算长期围困,等清军不攻自破。

期间,大和卓曾派人凿开黑水上游,试图来个“水淹黑水营”,但兆惠却下令挖井引水,清军非但没有被淹死,反而解决了饮水问题。

之后,大小和卓又使用过火攻、挖地道等手段,都被兆惠一一化解。

最绝的是,黑水营多树木,大小和卓在进攻的时候使用铅弹,结果嵌入树木中,兆惠则命人将树木砍掉,将铅弹取出,结果清军弹药充足,持续保持了反击能力。

兆惠被围困三个月之后,军粮彻底耗尽,就连战马、皮革都被吃掉了,附近的猎物也打光了,眼看快撑不下去了,援军终于抵达了。

原来,乾隆帝在得知兆惠被围困在黑水营之后,派遣富德等人率军8500人,战马2万匹奔赴叶尔羌解围。

在呼尔满,富德与大小和卓的5000人相遇了,双方爆发激战,尽管清军占据优势,但大量战马经过日夜行军后不断累死,导致清军极度缺少战马,一下子由骑兵变成了步兵。

在这种情况下,清军依然在大戈壁中与大小和卓军队激战数日,经大小战斗十余次,最终取得胜利,一共斩杀一千余人。



正月初八早晨,兆惠听到远处隐约有枪炮声,又见围困自己的和卓军减少了,料想援军到了,于是分两路突围,并派人联系富德。

经过六天激战,兆惠最终于富得会合,一起退往阿克苏,乾隆帝得知将军以下都活下来了,高兴得差点流下眼泪。

兆惠上书为自己的轻敌冒进请罪,但乾隆帝认为他在黑水营之战的表现很好,于是赦免其罪。

黑水营解围之后,大小和卓一万五千多人奈何不得三千清军的消息很快就传出,许多人对大小和卓的能力产生质疑,价值进入南疆的清军越来越多,让许多人感到害怕,于是纷纷投降清朝,大小和卓逐渐陷入孤立。

三、清军三战三捷,扬名帕米尔高原

1759年2月,大小和卓明显感受到支持自己的维吾尔人越来越少,为此感到十分忧虑,于是派人联系了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巴达克山、浩罕等国,准备西逃寻求庇护。

不久后,降而复叛的和阗再次被清军占领,消息传来,叶尔羌城人心思动,大小和卓也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加紧准备西逃,开始秘密转移家眷、财物,并在当地向百姓勒索粮食、马匹。

不久后,大小和卓决定逃往巴达克山,再由巴达克山前往痕都斯坦(今克什米尔地区南部及巴基斯坦北部)。

就在大小和卓策划逃亡的时候,兆惠、富德正在筹措军粮,在当地伯克的建议下,二人确定了先攻喀什噶尔,再取叶尔羌的策略。



6月,兆惠、富德各自率领1.5万人出发,分别向喀什噶尔和叶尔羌进军,大小和卓连忙逃走,但逃走之前带走了居民一千五百户,以及亲信的家眷、奴仆千余人。

如此一来,大小和卓逃亡的总人数就达到了两万余人,并携带了大量搜过的金银财宝和粮食。

为了追剿大小和卓,兆惠派遣参赞大臣明瑞率领两千轻骑追击,同时派人传话给浩罕、那木干、安集延、玛尔噶朗等国,让他们协助抓捕大小和卓。

明锐出发后,一路追击到葱岭,在霍斯库鲁克岭(在喀拉湖以北)追上的大小和卓,但掉进了埋伏圈。

大小和卓率领六千人向清军发起俯冲,当时清军已经十分疲惫了,但明瑞依然下令仰攻山峰,双方激战三小时,最终清军伤亡三百人,歼灭了大小和卓五百人。

此战清军虽然取胜,但大小和卓却逃走了,因为清军太过疲惫,根本无力追赶。

7月初,富德、阿里衮与明瑞在喀喇乌苏会合,挑选了精兵四千人,准备追击大小和卓,不久侦查得知大小和卓就前方一百余里的戈壁当中,于是火速出击,最终在阿尔楚尔(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追上了大小和卓。

此战由富德亲自指挥,他下令火器营、健锐营居中,再派遣两路人马从侧翼发起进攻,双方激战一整天,清军歼敌一千余人,斩杀大将阿卜都克勒木,俘虏五十人,取得大胜,但狡猾的大小和卓再次趁乱逃走。



此后,清军继续追击大小和卓,日行一百余里,追击到巴达克山境内的一处山岭,富德发现这里山高石多,道路狭窄,易守难攻,于是留下五百人镇守,自己则带着一千人先行,最终在伊西洱库尔淖尔追上了大小和卓。

大小和卓见自己都已经逃到巴达克山了,清军还死追不舍,这是要把自己往绝路上逼,于是用大炮以死相抗。

富德见状,便挑选了几十名健锐营、索伦鸟枪兵,仰攻北路山岭,又让人树立维吾尔人旧时的旗帜以招降和卓兵。

这一招很奏效,许多和卓兵本不愿意远走他乡,都是被大小和卓逼的,又见清军进攻甚急,于是纷纷投降,大小和卓只带领妻妾、奴仆等三数百人出奔巴达克山。

此战清军收降和卓士兵、平民一万余人,至此清军在帕米尔高原三战三捷。

要知道,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非常稀薄,而且山脉众多、地形复杂、冰川广布,非常不利于行军作战,清军却能对大小和卓以少胜多,取得三战三捷的巨大胜利,实属不易。

四、大小和卓的彻底覆灭

巴达克山是帕米尔高原西部的一个国家,在今天的阿富汗东北部,清朝的时候比较弱小。

大小和卓进入巴达克山之后,富德也很快就率军尾随而至,他一面加紧追击,一面又派人告诉巴达克山各部落,让他们配合抓捕巴达克山。

7月12日,依附于大小和卓的厄鲁特头目沙喇斯、玛呼斯带着六百人逃走,但被清军拦住,剿灭二百余人,余部投降,至此大小和卓失去盟友,形势越发不利。



7月18日,富德派人到巴达克山都城租阿巴特(今阿富汗巴达赫尚省首府法扎巴德),晓谕巴达克山苏丹素勒坦沙,让其抓捕大小和卓献给清军。

7月26日,大小和卓抵达租阿巴特城下,派人入城面见素勒坦沙,恰巧清军使者也抵达了,于是双方就见面了,还爆发了一次争辩,清军使者怒斥大小和卓的罪行,大小和卓的使者无法辩驳。

不过,狡猾的素勒坦沙选择两边都不得罪,只让大小和卓的使者都先回去,清军使者则暂留,但不久大小和卓就自己作死。

7月28日,素勒坦沙邀请大小和卓入城商议,毕竟大家都信仰伊斯兰教,有事好商量。

大小和卓商议之后,决定由大和卓入城,小和卓则在陈兵城外,为了保护大和卓的安全,小和卓还扬言,“若将清使交出,则愿为巴达克山奴仆”,遭到素勒坦沙拒绝,他便率军对城外的村庄进行劫掠,杀了不少人,抢了不少食物和钱财。

小和卓此举彻底惹恼了素勒坦沙,于是扣押大和卓,并发兵数千攻打小和卓,最终将小和卓身负重伤胡被捕。

素勒坦沙将大小和卓囚禁起来,并派人通知富德,富德令其献俘,但素勒坦沙认为大小和卓是伊斯兰教先知的后裔(穆罕默德女儿的后裔),如果交给清军,邻国恐怕不服,请求清军宽免。

其实,素勒坦沙既想得到清军庇护,从而攻打反对自己的几个部落,又担心交出大小和卓,从而惹怒几个邻国,所以十分犹豫。



富德

其实富德也很犹豫,他此行的目的就是抓捕大小和卓,总不能空手回去,既然素勒坦沙不愿意交出大小和卓,那他只有武力解决问题了,但问题是没有得到乾隆帝的允许,不能草率行事。

没过多久,富德就得到了一个好消息,乾隆帝了解到情况后,给他下达了旨意:

倘二贼被获情事不实,……即将拔达克山部落一并办理,亦无不可

乾隆帝要求富德必须得到大小和卓,如果巴达克山不交人,就灭了巴达克山!

富德便派人将乾隆帝的意思告诉素勒坦沙,素勒坦沙恐惧万分,左右权衡之后,决定杀掉大小和卓,谎称二人是与清军作战受伤而死的,然后将二人交给清军,这样就既不得罪邻国,也不得罪清朝了。

至此,大小和卓彻底平定,清军返回南疆,乾隆帝论功行赏自不必说,还于十一月派人在叶尔羌城、伊西洱库尔淖尔湖畔立碑,用满、汉、维三种语言记载清朝的功绩。

而随着大小和卓的平定,南疆终于真正纳入清朝版图,清朝与中亚、南亚的贸易通道也打通,乾隆帝在新疆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稳固了清朝对新疆的统治,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发展。

平定大小和卓是清朝统一全国的最后一战,天山南路复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正西端延伸至帕米尔以西的喷赤河流域,达到鼎盛。



平定回部献俘



而清朝还通过平定大小和卓,尤其是在帕米尔高原三战三捷,极大震慑了中亚诸国,与新疆相邻的浩罕、布哈尔、安集延、巴达克山、爱乌罕(阿富汗)、博洛尔、乾竺特(坎巨提)等国,纷纷向清朝臣服,清朝国力由此达到鼎盛,成为当之无愧的亚洲霸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