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聊了《关东军是怎么进入东北的》,点击率很高。所以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关东军进入东北之前的故事,日本为什么要扶持孙中山推翻清王朝。
先说明我的立场,我无比崇拜我们的国父中山先生,我只还原历史,没有任何的不尊重想法。
我记得我小时候的语文课中讲“国父孙中山从小立志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当时深以为然,觉得大人物们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目标明确,而我的目标一会是收集七龙珠、一会是集齐《水浒传》卡片,不能坚持,所以当不了大人物。
所以,我也放弃了当什么大人物的想法。
但是说长大之后,接触的东西多了,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历史书是很扯淡的,就像袁老师说的一样“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成功之后自然会有人帮你美化。
就像我当年国父“从小立志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一样,这只是一个XX宣传,不是历史,是当年国民党为了神化孙文,放大的宣传。
那你问我依据是什么?
依据就是,孙中山在青少年时期所选择的学科专业,是当一名医生。
如果他“从小立志反清”,那么他应该去学军事、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律,为什么学医?因为他想当医生,毕竟医生(也可以叫大夫或者郎中),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位很高而且绝对能找到工作,今天也是。
所以我们读历史,不能盲信史料,还要独立思考,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也就是说,不能光听他们怎么说,同时也要看他们实际上做了什么。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故纸堆中迷失了自己。
那么,“从小立志从医的孙中山”,后来是怎样改变了志向?
关键人物就是“郑士良”这个人。
1886年,20岁的孙中山进入了《广州博济医学院》就读,认识了一个名叫“郑士良”的同学。
郑士良这个人与一般的同学不一样,他是当时民间会党“三合会”的会员,这个会可厉害了,是个历史悠久的“反清复明”民间秘密组织,他的另一个名字大家一定很熟悉:“洪门”,之后又转型为中国致公党,陈炯明就首任该党总理。
当然这个是后话。
那么这个郑士良同学既然学医,为什么又加入“三合会”?
因为洋气。
广东这个地方最早接触到西方,哲学、思想、文学、文化上瑶瑶领先于其他省份,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洪秀全在广东传教别人拿他当傻子看,跑到广西一呼百应的原因。
当时的广东有很多人是洋人,所以当地的年轻人都以学习西方思想为荣。而当时的“三合会”打的旗号就“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怎么变成孙先生说的了,这明明是“三合会”开山立堂的宗旨。
孙中山就是在郑士良的介绍下,加入了“三合会”。
当然了,孙中山刚加入“三合会”的时候,并没有树立了反清思想,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医生,此刻他的宗旨是:“医亦救人苦难术”,且“行医最能为功于社会”。
所以,他仍然走他的行医之路。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了,去了澳门行医。
可惜,当时的澳门当局是葡萄牙殖民政府。
葡萄牙并不认可大清的学历,认为孙中山没有澳葡当局的医师执业证,属于非法行医,因此孙中山被澳葡当局勒令停业。
于是,孙中山又回到了广州,在冼基街开办了“中西药局”,继续从医。
史书说,这段时间孙中山是以行医来掩护革命活动,显然这又是典型的假历史。
当时孙中山行医是为了谋生,仅此而已。看过《走向共和》的观众应该对孙中山会见康有为这段有印象吧?
实际上孙中山直到1894年,仍然幻想加入清政府当官,在体制内做一番事业。
不要觉得我在扯淡,历史这个东西虽然可以美化,但不能神化,因为总有证据会遗留下来。
那么孙中山想谋求清政府官职的证据是什么呢?
依据就是1894年孙中山写给李鸿章的《上李鸿章书》。
这实际上就是一封求职信。
在给李鸿章的这封求职信里面,孙中山在最后几个段落里将自己的志向很婉转地提了出来,他希望能投入李鸿章的麾下、当李鸿章的得力助手,从事农业改革的工作。
这个是白纸黑字记录在案的。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一下《上李鸿章书》这篇历史文献。
当然,我知道你们这群懒狗是不会去找的,所以我附上原文:
- 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自古教养之道,莫备于中华;惜日久废弛,庠序亦仅存其名而已。泰西诸邦崛起于近世,深得三代之遗风,庠序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奋于学。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之中,使通国之人,童而习之,各就性质之所近而肆力焉。又各设有专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质有愚智,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有学校以陶冶之,则智者进焉,愚者止焉,偏才者专焉,全才者普焉。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湮没而不彰。泰西人才之众多者,有此教养之道也。
- 且人之口口不一,其上焉者,有不徒苟生于世之心,则虽处布衣而以天下为己任,此其人必能发奋为雄,卓异自立,无待乎勉勖也,所谓“豪杰之士不待文王而后兴也”。至中焉者,端赖乎鼓励以方,故泰西之士,虽一才一艺之微,而国家必宠以科名,是故人能为奋,士不虚生。逮至学成名立之余,出而用世,则又有学会以资其博,学报以进其益,萃全国学者之能,日稽考于古人之所已知,推求乎今人之所不逮,翻陈出新,开世人无限之灵机,阐天地无穷之奥理,则士处其间,岂复有孤陋寡闻者哉?又学者倘能穷一新理,创一新器,必邀国家之上赏,则其国之士,岂有不专心致志者哉?此泰西各种学问所以日新月异而岁不同,几于夺造化而疑鬼神者,有此鼓励之方也。
- ——孙文《上李鸿章书》
《上李鸿章书》
所以,我们的国父先生,并没有像宣传的这样“从小立志推翻清王朝”,实际上的他直到28岁的时候,仍然进入清政府的麾下,当官并做一番事业。
当时,孙文给李鸿章上了书,可人家李鸿章能理你吗?堂堂大清国一等肃毅伯、文华殿大学士、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大清总理衙门大臣能理你一个赤脚医生吗?换了你是李鸿章,也许你连信封都不拆、直接就往垃圾桶里丢。
孙中山得不到回复,对清政府死了心,于是改变了想法,参加反对满清王朝的活动。
于是,孙中山在1895年组织了第一次“广州起义”,这个是真实的历史。不过,稍微有点美化。
因为1895年那时候反清组织“兴中会”的领导,并不是孙中山,而是杨衢云,孙中山当时只是杨衢云的一名助手。
所以,准确的说法是:1895年,杨衢云组织了第一次反清起义,孙中山参加了这次起义的组织工作。
之后,“广州起义”失败了,“兴中会”骨干们跑了香港,于是清政府的两广总督德寿派出一名叫做“陈林”的杀手去香港,刺杀了杨衢云,孙中山才担任了“兴中会”会长的职务。
杨衢云
杨衢云死后,孙中山也遭到清政府通缉,因此他去了日本避难,有时候也去檀香山(夏威夷)。
从此,因为遭到通缉,无法踏入大清的国土,只能长期在海外游荡,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越南……孙中山在许多国家都留下了足迹。
当然,日本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孙中山在日本的时候,认识了黑龙会头山满、宫崎滔天一类的骨干成员,孙中山提出的:
- “白种人四处扩张,我们黄种人为了自卫,应当联合起来”。
这个思想非常符合当时日本的思想。
所以孙中山在日本很得民心、受欢迎。
这个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里也有展现。
当时孙中山在革命期间的主要生活来源,包含了日本人的资助、南洋华侨的募款、美洲华侨的募款、同盟会本身的经费等,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一个名叫梅屋庄吉的日本人,这个人对孙中山资助很得力,但梅屋庄吉并不是唯一资助孙中山的日本人,事实上当时日本有相当多的财阀、企业家、金融家都曾经供养过孙中山。
值得一提的是犬养毅这个人,他对孙中山给予的支持也很得力。
日本第29任首相“犬养毅”
日本的民间如此,政府又是如何看待孙中山的呢?
当时的日本政府碍于和清政府的外交关系,在表面上和孙中山保持距离,但是实质上,日本政府又不愿意得罪孙中山,为什么呢?
因为,日本政府当时的想法是,孙中山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想法,而且万一将来他成功了呢?所以得罪孙中山是不明智。
正因为如此,当时日本政府的态度是,表面上尊重清政府、和孙中山保持距离,实质上暗地里又通过非官方的渠道、对孙中山表示各种方式的支持,以备他日有用,两端都留了一手,将来,日本可进可退,这是万全之策。
谁来干这个事情呢?
就是日本“黑龙会”。
孙中山、黄兴与黑龙会成员合照
这里不得提一下国父先生的日本妻子。
孙中山在日本流亡期间,曾经有一个女朋友叫做“浅田春”。
这个所谓的女朋友,有传闻说其实是当时日本当局的特工,目的就是跟踪孙中山的日常生活,可惜这个妻子早逝了。
到了1903年,孙中山和另一个名叫“大月薰”的、年仅15岁的日本女孩子结婚,并生下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叫做“宫川富美子”。
但是,在宫川富美子出生之前,孙中山已经离开了日本,所以很可惜,国父一直不知道自己有这么个女儿。虽然后来孙中山多次回到日本,但并没有去找他的妻子大月薰。而大月薰则多方寻找孙中山未果、只好将女儿富美子送养,然后大月薰改嫁了,这段婚姻也就不了了之。
这里,我们不能说孙中山对待婚姻和感情不负责任。
这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只有他们两个人清楚,别人的感情生活,谁对谁错,我们不好评判,两人之间发生过什么争执,外人不得而知。
时间到了1907年,清政府向日本政府正式提出要求:请将孙中山从日本驱逐出境。
日本政府对清政府这个要求进行了配合。但它不是“驱逐”孙中山,而是“礼送”孙中山出境,并且不厌其烦地解释,请求孙中山谅解,不但如此,日本政府还通过民间财阀出面、给孙中山送了一笔巨款,以作为经济补偿。
但是由于列强以及国内反应声太大,此事就一拖再拖。
那你问1907年的日本帝国如日中天,为什么对清政府的要求言听计从?
因为1905年《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签署之后,日本开始向大连、旅顺、南满铁路附属地移民,日本势力开始在清国东北生根发芽,日本当时的计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