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聊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有关180师作战失利的情况已经不少,特别是前后背景以及失利的原因,基本上形成了普遍的认识。

比如说第五次战役前,志愿军内部普遍有轻敌的思想,战役前制定的目标过大等等因素。



事实上,对180师作战失利,上至志愿军总部,下到180师每一个连排单位,都进行了检讨,特别是彭老总,他自己就在回忆录中把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列为生平四大败仗之一。

不少老兵在回忆起当年180师失利的惨痛教训也坦言:

“设想如果当初彭总谦虚一点,接受大家建议,把敌人放进来打,五次战役可能是另一种辉煌了。180师和兄弟部队也不会如此被动吃苦头。”

不过,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向就有“讳疾忌医”的说法,军事上打了败仗,那比杀头还要严重许多,尤其是在第五次战役180师失利后,许多官兵包括突围出的、被俘后回来的,都曾受到过不公正的待遇。

60军180师突围的部队陆续回来以后,其中营以上的干部分别集中到了军部山沟办学习班。

时任兵团政治部主任的刘有光亲自率领工作组坐镇。

尽管是检讨战事失利的根本原因,但在当时环境下,他们被要求不允许说战役指挥层面的问题,只允许检讨自己在战场上右倾怕死的问题。

这也导致了绝大部分180师基层官兵被迫违心的做了检讨,检讨不深刻的还要重新做检讨。后来这些检讨都被装进了个人的档案袋里面。

组织上对这些人都给了“警告”处分。

许多基层官兵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是,180师的军事素质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60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八纵,是晋察冀野战军主力转出根据地(即挺进大别山)后抽调太岳军区部队组建的,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晚生了一段日子,所以战力对比同属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一纵、二纵、三纵、四纵、六纵就要差一些。

八纵后来形成战斗力,还是徐向前出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以后得事儿。

徐向前以其特有的带兵能力,把当时晋冀鲁豫军区仅剩的,二线部队改编过来的八纵,培养成了主力,还打出了“光荣的临汾旅”,即八纵23旅。部队改编后为60军179师。

应该指出的是,60军在入朝之前还有过加强。

即原61军军长韦杰调60军任军长后,加上原属60军的178师仍然要留在川西剿匪,因此组织决定,将原属61军的181师调给60军。

这个181师也大名鼎鼎,因为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皮旅”。

后来180师战场失利,上级据说曾考虑把181师改番号为180师,以便继承,不料此举遭到了全师反对,可即便如此,这支部队还是在1969年改称180师。

也就是说,60军入朝的时候,下辖的两个师都是大名鼎鼎。

除了180师。

追溯前尘往事,在60军战斗序列中,180师虽然不算太出名,但打了这么多年仗,也算是一支身经百战的部队。

当然,也许是出于熟悉,韦杰入朝之后参加第五次战役,安排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些私心,即181师是第一梯队,179师是第二梯队,至于不太出名的180师则是第三梯队。



也正因为如此,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最后阶段,180师遵照兵团乃至军部命令,负责垫后,掩护伤员转移。

后来有人说,180师是给几十万志愿军断后,这不是事实。

志愿军万万没想到,美军穿插的速度会那么快,这是导致180师直接孤悬敌后的重要原因。

当然,从客观的角度去讲,180师作战失利,是各方面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只是单一方面的问题,原60军180师539团2营教导员、后担任南京政治学校副校长关志超谈及当年这一战时,也认为“倘若我们一方面搞得好,这损失完全可以避免”。

不过,关志超后来还谈及一件事,就是当年180师战事失利后,有人把原因归咎于“政治动摇问题”。

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问题,即不允许突围回来的干部战士讲指挥层面的问题,只允许讲检讨右倾怕死思想。

这当然是不公平的。



因为180师本身不算很出名,加上后来战事失利,当时不少人都认为,180师不能打大仗、打恶仗,也有人批评,说180师在干部政策、党的建设根子上就不好。

关志超后来谈及这一点时,也认为颇冤枉:

“仅就上述简要经过,就说明敌人不仅是伪军,还有美军,并且主要是美军,被围后不是未打,而是打的很艰苦,还涌现出不少与敌同归于尽的英雄和干部。师领导不是政治动摇,而是机械的执行上级命令,先是想着怎样坚守三至五天,完成上级赋予的任务,后来又想着怎么遵照军首长固守待援和按照军指示,不顾部队一周饿饭,爬越鹰峰与主力汇合,结果把部队散到这个大山沟里,不战自败。”

诚然,此次战事失利,180师被敌人俘虏颇多,占志愿军全部战俘的三分之一。

可实际情况就是,180师没有一个干部战士是自愿放下武器被俘的,都是战斗到最后一刻,迫于无奈才被俘。

比如时任180师代政委的吴成德(政治部主任),他在突围中率领战士们拼杀了一夜,他其实完全可以丢下大部队伤员与师部汇合,可他没有放弃伤员,而是一枪打死了自己的战马,与战友共存亡。



作为高级指挥员,吴成德心里很清楚,他们这一群人突围出去的希望很渺茫,因为敌人已经用各种火器封锁了所有的道路,同时加紧收缩包围圈。

关志超后来谈及180师突围失利,也很诚恳地谈了部队存在的问题:

“自180师于1947年升编为野战部队后,始终在内线作战,缺少反合围的经验。将士们只注意控制山头,不注意控制公路,以至于美军的坦克部队能长驱直入。关志超甚至认为如果被包围的是181师,那么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因为他们始终在外线作战,还有“中原突围”的经验(前身为“皮旅”)。从这一点来说,180师的各级指挥员都有责任。”

即便180师遭遇如此失利,甚至还备受指责,但这支部队仍然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部队。

1952年,原60军军长张祖谅来到了朝鲜战场上,重新把60军组织起来,当时60军因为战事失利的原因,士气整体低迷。



毛主席调张祖谅入朝,原因也正是在于此,在到朝鲜前,张祖谅参加国庆观礼,事后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并谈及60军的情况:

“六十军在山西打得不错,进军西南也太顺利了,不把敌人当回事,哪有不出问题的。”

客观的来看,毛主席这句话也意有所指,表面上说60军,其实也是在说当时志愿军整体在五次战役前轻敌的问题。

应该指出的是,60军当时确实面临严峻的挑战。

1952年10月下旬,60军接替68军守文登里、汉江一线,那时对面的敌人听说是60军这个败军之将,根本不拿60军当回事儿,不仅公然在阵地上来回走动。而且肆无忌惮地晾晒衣物、唱歌跳舞。

张祖谅心里很清楚,越是在这个关键时候,越是不能意气用事,敌人所仰仗的无非就是严密的防御体系,决心从小处入手,展开小型的反击战,一点一点的挖开敌人的防御。

事实上,这样的方法很奏效,从表面上看,单次作战的成绩不突出,但却符合毛主席“零敲牛皮糖”的战略战术,不光是战果逐渐积累,60军的信心也在一次一次的作战中逐渐积累起来。

1953年夏季反攻中,张祖谅还成功创造出了一次性埋伏3500多人在敌人阵地前的战术。

180师得此经验后如法炮制,几天后在攻打949.2高地时,也埋伏了1000多人在敌阵地之前,终于洗雪了耻辱,在后来的日子里,180师越战越勇,立下了赫赫战功。



据关志超回忆,180师打了翻身仗后,全师涌现出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彭焕新、黄道明、郑朝元;一等功臣、二级英雄赵永望;特等功臣、青年英雄赖永泽等一等功臣23人,另有539团3连8班、4连4班荣立集体一等功,539团1连、8连、540团6连荣立集体二等功。

从这一情况不难看出,180师并不是不能打硬仗,关键还是要看指挥,即便是在战事失利后,只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全有可能再创辉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