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粟裕大将的革命生涯中有过「二让司令一让元帅」的佳话,足见其高尚品格。然而在1958年,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却遭遇了不白之冤。
当时很多人把粟裕将军的蒙冤归因于他与时任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矛盾,但实际上,只有陈赓大将真正看透了其中的关键。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粟裕被强加了诸多莫须有的罪名。其中最关键的是两点:一是指控他「野心勃勃」「觊觎军队领导权」「向党和国防部索要权力」;二是说他是「极端个人主义者」,理由是「无法与陈毅、聂荣臻和彭德怀三位领导搞好关系」。
会议组织者还指控粟裕是饶漱石的同谋,称他在1943年淮南黄花塘参与批斗并驱逐陈毅。事实上,当时粟裕根本不在黄花塘。
那段时期,由于苏南在「反清乡」斗争中处于劣势,日伪军得以集中兵力进攻粟裕领导的苏中地区。1942年到1943年间,苏中军民与日伪激战超过千次,平均每天要打三场仗。粟裕是在「反清乡」斗争胜利后探望住院的刘炎同志时,才得知黄花塘发生过「整陈毅」一事。
但会议组织者依然抓住不放,认为粟裕在前线屡战屡胜,为饶漱石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来「批斗陈毅」,等于「间接支持」了饶漱石。




实际上,陈毅和粟裕确实有过分歧。在解放战争初期,两人对在何处歼敌的问题有不同看法,但这只是工作层面的争论,算不上大事。特别是当陈毅得知党中央已经同意了粟裕「先在内线打几场胜仗再西进」的建议后,立即改变态度,与张鼎丞、邓子恢一起全力支持粟裕,最终取得了苏中战役中「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
后来华中军区与山东军区合并为华东军区,陈毅担任司令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中央军委两次电令:「华东军区在陈毅领导下,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由粟裕负责。」
同时,陈毅也向中央发电:「今后集中张鼎丞、邓子恢、粟裕在一起,军事行动主要由粟裕拿主意,一定能扭转局面。」从此,两人相互尊重,配合默契,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
从井冈山时期到1956年,陈毅多次赞扬粟裕。1947年8月6日,他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来优秀军事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逐渐崭露头角,未来可期,将与彭德怀、刘伯承、林彪比肩,这是我党和人民的重大收获。」

1948年,几位领导人的合影中,有聂荣臻、陈毅、彭真、粟裕等人的身影。
说起聂荣臻和粟裕的交集,其实并不算多。他们之间发生的一次小插曲,是在聂荣臻担任代总长期间。当时,聂荣臻考虑到上级事务繁忙,认为不必所有事情都直接上报,要求军队方面的汇报都经由他审阅后,再决定是否向上反映。
粟裕向来遵循半月一报的惯例,这时也只好按照聂代总长的新要求行事。谁知上级对军队系统汇报次数的减少特别留意,在1952年夏天对此提出了意见。
这件事让聂荣臻不得不写报告作检讨。粟裕觉得自己也应该承担责任,便一同写了检讨报告。结果上级在粟裕的检讨上作出「检讨很好」的评价,还把粟裕和聂荣臻的工作表现作了比较,肯定了粟裕近半年来的工作成果,同时又批评了聂荣臻。这份批示还被转给其他几位高层传阅,这让聂荣臻心里很不是滋味。
关于这个误会后来有没有化解,坊间有不少说法,但都缺乏确实的史料支撑。不过以这两位将军的胸襟气度,想必早已把这点芥蒂放下了,只是外人无从得知罢了。




1956年11月,贺龙和彭德怀等元帅与粟裕大将一同检阅空军。
而粟裕和彭德怀之间的关系就要深入讨论了。这还要从彭德怀结束朝鲜战场任务回国说起。
彭德怀回国后,上级提议让他接管军委工作,并在1952年7月获得了政治局会议的同意。
上任伊始,彭德怀就提议让自己的老部下黄克诚担任副总参谋长。从此,黄克诚成为彭德怀处理军事和总参事务的主要助手。
虽然到了1954年10月粟裕担任总参谋长,但黄克诚同期被任命为军委秘书长,实际掌管着军委和总参的日常工作。由此可见,彭德怀对粟裕这个总参谋长并不完全信任,其中有两个鲜为人知的缘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