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濮振宇 在理想、长城等汽车公司相继宣布转型成为AI公司的同时,一些AI公司也在主动拥抱汽车公司。
两个月前,被誉为“AI四小龙”之一的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出任力帆科技(601777.SH)董事长。旷视科技通过操盘一家汽车上市公司的新策略,取代了在上交所科创板延宕数年的上市梦。
近日,有知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为了方便开展工作,印奇已举家从北京搬到了重庆,而力帆科技此前的主导方吉利也并未放弃力帆科技,未来旷视科技与吉利汽车围绕力帆科技会形成不同的分工。
AI公司“上车”
旷视科技入主力帆科技这盘棋,公开消息始于半年前。2024年7月,印奇拟作价24.3亿元,受让吉利旗下公司所持有的力帆科技部分股份。2024年8月,力帆科技公告称,相关股权交割手续已完成。
在此次股权交易完成后,印奇借由江河汇间接持有力帆科技19.91%的股份,成为力帆科技第二大股东;而吉利方面和重庆两江产业集团共同持股的重庆满江红股权投资基金持有力帆科技29.85%的股份,是力帆科技第一大股东。
据上述知情人士介绍,经过此轮股权变动,印奇实际上成为力帆科技真正的掌舵者。这一变化的背景是,重庆市方面希望将力帆科技打造成“第二个赛力斯”。
旷视科技诞生于2011年,是一家人工智能企业,由三位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校友印奇、唐文斌与杨沐联合创立,他们师从唯一华人“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旷视科技对如何操盘力帆科技已形成了一些思考,一是考虑引入AI概念造车,让旷视科技的AI技术上车;二是未来可能基于力帆科技旗下睿蓝汽车打造Robotaxi,相关信息可能在2025年年初或者年中公布。
达睿咨询创始人、通信行业分析师马继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汽车智能化是大趋势,AI能力日益成为汽车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对于AI公司来讲,未来汽车业务可能是最大的增长点,要想拥有更稳定的市场根基和更靠近需求的敏捷的研发制造,就需要和车厂共建共享。
2018年,旷视科技曾公开展示车载AI视觉解决方案,包括基于车载系统和驾驶过程的人脸解锁、驾驶员识别等功能。2021年,旷视科技成立智驾品牌迈驰智行,开始研发量产L2+辅助驾驶方案。2023年,旷视科技正式发布三种不同配置的量产智驾方案,全部面向L2+级自动驾驶。目前,旷视科技正研发下一代贯通感知、决策和规控的一段式端到端系统。
旷视科技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定位,是面向主流车型打造用得起的高阶智驾方案。而力帆科技旗下电动汽车品牌睿蓝也定位主流大众市场,聚焦5万至15万元的价格段。
旷视科技与此前操盘力帆科技的吉利,早期已有过接触和合作。2024年4月曾有消息称,旷视科技正基于黑芝麻智能A1000芯片,推进吉利一款车的智驾方案量产。2024年7月,吉利汽车集团与重庆两江新区、旷视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计划共建AI智行开放平台,构建“AI+车+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模式。
曲线达成IPO
印奇掌舵力帆科技,间接圆了旷视科技的上市梦。资料显示,2011年至2020年,旷视科技累计完成10次股权融资,融资额超过19.35亿美元,但旷视科技后续的IPO之路却颇为坎坷。
2019年,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但多重因素导致此次IPO无疾而终。
2021年,旷视科技转战上交所科创板,计划通过IPO募集资金60.18亿元,用于基础研发中心建设等项目。尽管IPO申请于2021年3月获受理,但一直卡在注册环节。2024年11月,旷视科技选择撤回IPO。
在IPO进程迟滞的情况下,旷视科技难以启动新一轮股权融资,同时面临亏损压力。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6月,旷视科技扣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后的总亏损则达到41.37亿元。由于招股书中的财务数据后续并未更新,因此旷视科技2022至2024年的业绩状况外界不得而知。
此次印奇掌舵力帆科技,让旷视科技的触角终于延伸到了A股。从力帆科技的角度来看,其也需要改善自身业绩。
力帆科技的前身是力帆股份,由重庆“摩托车大王”尹明善创立。2010年,力帆股份成为首家A股上市的民营乘用车企业。由于缺乏有竞争力的车型,随着国内车市竞争日益激烈,力帆股份逐渐陷入销量利润双跌、债台高筑的困境。
2020年,力帆股份启动司法重整,最大股东变更为持股近30%的满江红基金,担任满江红基金GP(即基金管理团队)的满江红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为力帆股份实控人,背后由重庆两江基金和吉利各占股51%和49%。
在引入吉利作为公司股东之后,力帆股份更名为力帆科技,后在吉利的主导下设立主攻换电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合资公司睿蓝汽车,并为吉利旗下的曹操出行供应定制的网约车型,双方也协同运营换电业务。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力帆科技共生产汽车37150辆,同比增长20.62%;销售汽车59094辆,同比增长39.7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25842万辆,同比增长5.17%。
不过,力帆科技的利润状况不乐观。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力帆科技营业收入为48.14亿元,同比增长11.19%;归母净利润3994.73万元,同比下降35.34%。
2024年9月,吉利控股发布《台州宣言》,提出“坚定不移地推进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进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顺股权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重复投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力帆科技无疑成为了吉利需要优化的资产。不过,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吉利没有放弃力帆科技,以后造车这块还是由吉利主导。
“软硬一体化”的考验
如今,“汽车+AI”之风方兴未艾,随着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对于汽车的意义更加突出,汽车公司与AI公司双方奔赴的戏码集中上演。
在近日的2025CES展会上,汽车公司集体押注AI的趋势显著,宝马、本田、现代等国外车企以及吉利、长城等中国车企都展示了其在AI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覆盖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交互等方面。
过去几年,旷视科技一直坚持“软硬一体化”战略,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很多AI公司的一个特征。目前,旷视科技既自研AMR机器人、SLAM导航智能无人叉车、人工智能堆垛机、穿梭车等移动机器人产品,也集成第三方硬件等多款智慧物流硬件,为企业提供各类智慧仓储等解决方案。
旷视科技执着于包括机器人在内的硬件并非偶然。2023年,印奇曾判断AI未来会沿两大方向演进:一是AIinDigital,以 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给数字世界带来新技术范式的迁移;二是AIinPhysical,以特斯拉为代表的企业,将AI技术引擎与硬件载体结合,产生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不同类型的智能机器,改造物理世界。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除了AI技术赋能智能驾驶,旷视科技已在考虑未来将机器人这种AI技术业务赋能于力帆科技。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生产制造方面,包括AI机器人在内的AI技术可用于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实现智能制造,通过预测性维护,能减少设备故障和停机时间。
不过,外界目前对于旷视科技的AI技术能力不乏疑虑声。旷视科技是人工智能1.0阶段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头部企业,但近几年进入到人工智能2.0阶段后,AI领域已全面拥抱大模型,资本更加青睐零一万物、百川智能、智谱AI等新兴AI公司。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智能装配等基础AI生产场景应用领域,企业必须打造差异化战略,关键是如何改造AI通用大模型来适配中国极具特色的汽车产业链和供应链。目前,国产通用大模型龙头企业的进展虽令人欣喜,但在模型规模指标上距离OpenAI和谷歌的旗舰产品线还存在一到多个数量级的差距,必须正视这种差距。
在大模型领域,旷视科技的布局并不被人熟知,其旷视太乙大模型2024年10月刚刚正式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但也有消息指出,旷视科技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推进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只是对外宣传上很低调。
濮振宇经济观察报记者
关注汽车产业政策、行业企业转型等,对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关注较多,擅长分析报道。
联系邮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号:enqingranf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