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都不是让孩子考100分,而是培养孩子与自己、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愿每个孩子都能心里有爱,眼里有光,脸上有笑,一生幸福。
最近,刷到了两则令人无比痛心的新闻:
第一则新闻发生在四川成都。
2024年12月31日的晚上,当其他同学正在热热闹闹地跨年时,一个叫小姜的19岁姑娘独自一人搭乘网约车来到了白果大桥桥头。
她在江边徘徊了许久,曾和钓鱼的路人闲聊,说自己因考试心情不好出来散心。
又在微信上跟舍友透露出了轻生的念头,说“不想活了”。
随后,就失联了。
家人得知后,四处张贴寻人启事,并把讯息发到了网上,学校也报了警。
但,始终没有小姜的消息。
直到12天后,警方终于在冰冷的河水中发现了已经停止呼吸的她。
经调查,警方还原了事件的经过:
(上下滑动即可查看全文)
原来,2024年的最后一天下午,学校举行了期末考试。
小姜因在考试中作弊,被老师发现。
于是,老师把她叫到了办公室,批评教育了一番。
小姜又焦虑又后悔,在微信上跟舍友说担心被处分,影响她专升本。
舍友听后虽然努力安慰她,但最终,小姜还是选择在跨年夜里一头扎进刺骨的江水中,结束了自己如花般的生命。
第二则新闻,发生在距离四川不远的重庆。
2024年12月11日 ,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小陈,和往常一样在实验室忙忙碌碌了一整天。
和同学吃过饭后,他又回到了实验室,专注地修改起了论文。
几个小时后,室友问他回不回宿舍休息,他说晚点再回。
可没想到,这一次,小陈却再也没能回来。
12月12日凌晨2点44分,小陈连外套都没穿,电脑也没关,就匆匆离开实验室,打车去了江边。
在寒风中,小陈将4000元奖学金全部转给了姐姐,并在朋友圈发布了自己的最后一条动态:“就这样吧。”
随后,毅然跳入江水。
小陈的人生,就这样永远停留在了24岁。
永远没有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只知道他原本今年6月就要毕业了,此前,还通过了国家电网的笔试,正同时准备着面试和毕业论文的答辩。
不难看出,这两个孩子本身都是渴望优秀的。
一个为了得高分不惜作弊,而另一个更是就业、毕业两手抓。
但同时,也正是因为对优秀的执念,或是担心没法专升本,或是被工作和学业压垮,最终成了压死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一篇关于北外学霸的自述。
女孩本科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专业,曾获得过三次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三好学生,还是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全国一等奖的获得者。
大四那年,更是成功保研北大。
在别人眼中,她是金光闪闪的“别人家孩子”。
但在女孩自己看来,为了追求卓越,她每天都像是活在牢笼中。
为了成功保研,三年来,她饱受睡眠障碍的折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经常在凌晨四五点惊醒后,盯着空荡荡的天花板怅然。
女孩看了不少医生,每个医生都给出了相似的建议:
不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
但女孩却无法做到。
她不敢恋爱,怕影响情绪,耽误自己的学习进度;
不敢走错一步路,一遍遍计算着自己的排名,为了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而惶恐不安;
不敢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加分的机会,哪怕为了运动会得第一,导致左膝韧带断裂,做了一个月的轮椅,和长达一年的康复训练……
她活成了一根永远紧绷着的弦,不敢快乐,更不敢失败。
直到被确诊为重度焦虑的那一刻,女孩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优秀”的执念绑架了这么久。
类似的故事,其实还有很多。
有人在网上发帖《一直省心的女儿突然烂掉了》。
但最后,人们才发现,那个“女儿”其实就是发帖人自己。
她从小优秀到大,一路按部就班地读书、升学、找工作,直到研究生毕业前夕,突然被延毕了。
这一刻,发帖人感觉天都塌了。
一方面,她觉得十分对不起父母,另一方面,更是觉得不够优秀的自己就好像是“烂掉”的果实,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还有一个17岁的高三女生,因为一次模考成绩退步,便写下13个“对不起”后自杀身亡。
实际上,纵观人的一生,就会发现:
没有保研、遭遇延毕,或是一次成绩退步,根本不是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但就是因为一直以来都被教育“分数至上”、“失败者没有发言权”,所以我们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已然忘了,自己还可以求助,还可以绕道,还可以静待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最终,一头扎进死胡同里,生生逼死了自己。
有个词叫“优绩主义”,说的是在极度内卷的社会中,只有前5%左右的人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升入好学校,完成教育再生产,并有资格体面地活着。
反之,如果不够优秀,就会一无所有。
而如今,不少学校和家庭都在奉行这种“优绩主义”。
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某高中为大考排名前20名的同学,单独拉了一个群,取名为“人上人”,美其名曰鼓励上进。
但进群后,孩子们却被告知:
下一次大考后将会有新的20名进群,掉出排名的人,请自动退群。
规定一出,进群的同学纷纷表示,“人上人”的名号让人骄傲,但更让人不安,好像自己只是几百台考试机器中运行效率最高的二十台。
学校是如此,家庭更是这样。
还记得电视剧《加油!妈妈》吗?
吴越扮演的妈妈苏青和老公李修平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靠着读书和努力,一路打拼,双双成为业界有名的律师。
在他们看来,分数就是衡量一个孩子未来能否有出息的全部。
因此,苏青用英语、奥数、特长班等填满了两个孩子的课余时间。
哪怕弟弟才上幼儿园,也没时间和小朋友玩耍。
平日里,只有当哥哥的班主任通知她,孩子成绩下降,或是表现不好的时候,她才会去接哥哥放学,给哥哥送饭。
种种行为,都让哥哥心寒不已,更加确定妈妈在意的只有自己的成绩。
他甚至会直白地对弟弟讲:
“你知道吗?只要你成绩好,无论你干什么,都没有人把你当坏孩子。”
在学校里,哥哥沉默寡言,没什么朋友;放学后,他学会了用抽烟、盗窃、打赏女主播等不良行为排解自己的压力。
后来,哥哥成绩下降,父母又正好闹离婚,他误以为父母都不想要自己。
于是,在一个深夜,哥哥故意支走了家人,点燃了全家福的照片,想要引火自焚。
被发现后,哥哥一脸麻木地对妈妈说:
“我学习不好,性格不好,已经没救了!你不用为难了,带弟弟走吧,走!”
“优绩主义”正在让孩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斗兽场。
赢了的人,成了麻木的“卷王”,透支着自己的身体和对知识的好奇心,只为考得高一些,再高一些;
而输了的人,则成了没意义的“废物”,要么自暴自弃,要么自我了断。
其实前段时间,我儿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也出来了。
一想到那一个个刺眼的分数,我就感觉心像是在被油煎。
所以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憋着火。
想着等下见到儿子一定要好好批评他一顿,甚至还咨询了朋友有哪些性价比高的机构,打算把这个寒假的课排满,绝不能让他再这么堕落下去了。
刚进家门,儿子就迎了上来,眼神里带着一丝闪躲,小声说道:“妈,您回来啦。”
我冷冷地“嗯”了一声,便开始连珠炮似的质问:
“你自己看看,这就是你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吗?怎么能考成这样?你到底有没有用心?”
儿子则低着头,紧咬着嘴唇,一声也不敢吭。
随后的几天,家里的气氛有些压抑。
我四处联系补习班,一心想让儿子赶紧提高成绩。
儿子则像一只受惊的小鹿,在家里小心翼翼地行动,除了看书、写作业,还主动承担起了做饭、打扫卫生的任务。
每次看到他那小心翼翼的模样,我的心里都像是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直到最近,我看到文章开篇提到的两则新闻。
为这两个孩子心痛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老实说,我儿子虽然天赋一般,但一直都很努力。
每天晚上,都在书桌前学习到很晚,遇到难题也会自己钻研很久。
这次考试没考好,他心里肯定比我还难受。
现在他主动承担家务,不就是想让我开心一点,得到我的原谅吗?而我却只顾着生气,完全忽略了他的感受和努力。
这一刻,我才意识到: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把分数和成绩当成了衡量孩子唯一的标准,再也看不到他身上的其他优点。
用唯分数论剥夺了儿子的童年,让他早早失去了做孩子的快乐和自由。
我突然想到儿童精神医生曹庆久的一句话:
“社会压力大,一层层传导下去,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这些孩子。
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很小的孩子就要卷进赛道,承受巨大的压力。如果刚开始就给孩子太多压力,会把孩子压伤。”
于是,我走到儿子的房间,我轻轻抱住了他,说:
“儿子,对不起,是妈妈错了。一次考试失败并不代表什么,你永远都是妈妈最骄傲的孩子。”
儿子愣了一下,随后,紧紧地抱住我,放声大哭起来:
“妈,我又让你丢脸了,但我真的努力了,可还是没考好……”
我抚摸着他的头,安慰道:
“傻孩子,花草树木都有自己的时节,秋菊不该拿去陪衬春天的海棠。说到底,还是妈妈太心急了。”
最终,我还是没有给儿子报补习班,而是决定带儿子回老家过一个快乐的新年。
毕竟,儿子的人生还很长,未来的路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不能因为一时的成绩,就剥夺他快乐的童年。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林小英说过一段话:
“一个良好的教育就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平衡点,可能每个人的平衡点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个体就是不一样的。
我也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也能开出一朵花来,我也能够把我的这一生用我的方式来过好就可以了。”
而这,也是我们作为父母,最应该告诉孩子的话。
人的一生其实很长,一次考试失利,一次排名落后都算不了什么。
如果你一直赢,爸爸妈妈当然会为你高兴;
可如果你输了,也不要担心,因为独一无二的你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也丝毫都不会减少。
点个赞吧,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