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鲍聪颖)1月16日下午,在北京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寇昉向大会报告工作。一年来,北京市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加力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护航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擦亮“北京服务”金名片。2024年全年新收案件971593件,比上年增长10.6%;审结1010919件,增长12.4%。

推出30项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

过去一年,北京法院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审结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案件1258件,依法规制“内卷式”竞争、强迫“二选一”等行为,为企业公平竞争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同时,着力降低商事主体解纷成本,落实“北京服务”意见,推出30项法治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大力压缩商事案件审判周期,平均结案时间从上年的112.9天减少到80.2天。认真做好困境企业司法救治工作,北京破产法庭办结破产、重整案件718件,通过重整和解程序挽救企业32家,引入投资74亿元,化解债务970亿元。

此外,依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审结涉外案件11107件,审结仲裁司法审查案件98件,建立涉外仲裁保全、司法审查和执行衔接机制,有力助推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建设。

强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司法支撑

过去一年,北京法院大力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首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审结涉“卡脖子”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专利案件3514件,有力促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等案件中,依法保护数字化人格权益,合理界定侵权责任,促进技术向上向善。

审结涉文化创意产业、博物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老字号保护等著作权和商标权案件22514件,积极服务“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北京”建设,促进首都文化繁荣发展。

强化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司法支撑,有力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建设,在涉“疏整促”等案件中,依法监督支持行政机关规范执法,深入开展释法说理与矛盾化解工作,助力重点项目依法顺利推进。

围绕京津冀司法协同,开展三地跨域立案、联合调解、委托执行等3.1万次,推进诉讼服务事项跨省通办,协同开展长城、大运河、官厅水库等区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司法协同机制入选京津冀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实践案例。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今年,北京法院将持续提升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水平,更好保障首都高质量发展。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和首都社会稳定,依法严惩各类严重刑事犯罪,认真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依法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

持续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将依法平等保护落到实处。依法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落实完善“四提前”机制,提升司法协同水平。依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涉外审判机制改革,支持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