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月18日电 (记者池梦蕊)1月17日,在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延庆区委副书记、区长叶大华表示,延庆区将一体推进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建设,精心打造观长城森林步道,以5A级标准统一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
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人民网记者 池梦蕊摄
近年来,延庆区各项工作“出彩”“出圈”“出新”。
长城保护浓墨重“彩”
延庆区率先实行“规划+行动计划”的工作体系,编制《八达岭长城保护规划》,实施长城保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注重科技支撑,建成全国首个高精度三维模型数字档案,发挥无人机产业优势,对长城高精度勘察测绘,并开展日常巡查。与此同时,延庆区还组建了专业的长城保护员队伍。在机制、科技、队伍三方协同下,形成了长城文化保护的延庆经验。
成立长城文化研究机构,出版专业刊物书籍,高质量承办举办北京长城文化节、长城文化论坛、长城音乐会等文化活动,推出数字电影《烽火长城》、长篇评书《延庆长城演义》等文艺精品。
推出大型情景剧《梦华长城》和原创舞台剧《长城筑梦》,夜长城体验全面升级,观长城森林步道示范段开工建设,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2024年,八达岭长城累计接待游客1269.1万人次、实现收入3.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6%和16.1%,走出了文旅融合发展的延庆路径。
接下来,延庆区将一体推进长城文化带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示范段建设,加快推进中国长城博物馆改造提升,精心打造观长城森林步道,以5A级标准统一打造世界级长城大景区。
冰雪产业可“圈”可点
叶大华介绍,近年来,延庆区秉承“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传承北京冬奥精神,大力发展冰雪经济,让“冷资源”释放“热效应”。目前,延庆已拥有130万平米滑雪场、30万平米室外冰场和9万平米室内冰场,每个雪季游客接待量400万以上,滑雪人数30万左右。
延庆区集聚了体育科技、高端体育装备等领域企业近500家,覆盖冰雪互联网、装备研发等全产业链条。利用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落户延庆的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冰雪进校园”,构建起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区86%的学生具备滑雪滑冰基本技能。组建“六支半”区级冰雪运动队,截至目前,在市级及以上比赛中获得170金、162银、166铜的优异成绩。
同时,积极发展赛事经济,利用冬奥场馆引入高端赛事,成功举办20余场国际国内高级别冰雪赛事、45场市级品质体育赛事。打造5G智慧雪场,新增雪山汤泉、亲子滑雪公寓等适旅设施,“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延庆全域旅游的新风尚。2024年,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接待游客21.5万人次、收入5318.2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2.3%和46.5%。
此外,延庆区不断打造特色品牌,冰雪旅游增加新亮点。依托三张“金名片”,以冰雪欢乐季为主线,带动世园、野鸭湖等景区景点发展冰雪旅游,打造全域冰雪消费新场景。第39届龙庆峡冰灯冰雪嘉年华已经盛大开启,将持续至2月28日。今年特别打造了冰悟空、泡泡玛特等时尚场景,推出了山体投影秀。玉渡山、云瀑沟等冰雪乐园也争相推出新玩法。
接下来,延庆区将积极申办更多国际、国家顶级赛事,依托丰富优质冰雪资源持续开发新产品、升级新体验,全力打造国际滑雪度假胜地,助力首都全球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
生态建设历久弥“新”
一直以来,延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充满底气。
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精准管控“三尘”,2024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8天,是全市首个获评“中国天然氧吧”的区。全面统筹“三水”共治,优良水体比例达到100%。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连续5年保持优等级。先后建成10万余亩的四大生态景观走廊,累计完成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近20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全市人均面积的2.8倍。
接下来,延庆区将高品质打造花园城市精华示范片区,保护好首都的“两盆水”,抓好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全面统筹好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