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既改变了当时中国的局势,也让发起者张学良、杨虎城的命运齿轮发生了变化。
事变发生后,我党始终保持积极的态度,周总理亲赴西安,事变最终以和平的方式完美解决,然而,蒋介石一到达南京之后,便开始了报复,杨虎城一家最终惨死于重庆戴公祠,而张学良则被软禁长达半个世纪!
那么,西安事变到底死了多少人?让老蒋一生都对张、杨二人恨之入骨,心存芥蒂呢?
西安事变
说来真巧,西安临潼华清池,这个让明皇蒙羞的地方竟然会在千年后,也让蒋介石种下仇恨的种子。
自东三省沦陷之后,张学良在民众中的威信一落千丈,其不抵抗行为,致使东北地区沦为日本之后,还让麾下东北军西进去陕北“围剿”红军。
不管怎么说,外界的种种议论让张学良彻夜难眠,羞愤难当。
直到1935年,我党对外公布了《八一宣言》,主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这让身负国仇家恨,又承受多年骂名的张学良内心沸腾。
此后,张学良对我党的态度有所转变,私下也秘密接触中共党员,但是蒋介石却一再要张学良“剿灭”红军,甚至亲自飞抵西安,要挟张学良与杨虎城,若“剿共”不力,就将他们分别调离陕甘。
当时,全国抗日的高潮已然来临,所以张、杨二人曾多次劝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可蒋却置若罔闻。
同年12月11日,蒋介石召集包括张、杨在内的高级将领,决定对红军实施第六次“围剿”,并决定由中央军接替张、杨二人的任务,任命蒋鼎文,卫立煌为新的指挥。
此刻,张、杨二人已然明白,事态已然紧急到一发系于千钧之上,于是,便约定在12日凌晨实施兵谏。
三点,张学良命东北军蒋骊山团团包围,约莫一个小时后,一小撮部队将驻扎在华清池外院禹王庙一排宪兵悉数剿灭,然后一部分队伍迅速冲入蒋介石入塌的二道门,与守卫在此的三十多名哨兵展开激战。
蒋介石听到枪声后,大惊失色下仓皇出逃,在此期间,蒋介石的侄孙、时任侍从室第三组组长的蒋孝先、国民党元老邵元冲以及王景樾身中流弹而丧命。
当躲藏在骊山一处夹缝中间的蒋介石被张学良的士兵发现时,惊慌、狼狈、哀求、沮丧,在那一刻,他这一生所有的骄傲与威信都要被这眼前的奇耻大辱掩埋了!
除了以上几位国民党要员被当场击毙外,还有许多大名鼎鼎的国民党高级将官被扣留,包括陈诚、蒋鼎文、卫立煌等人。
半生囚禁
作为蒋介石昔日的下属,张学良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他这样的以下犯上终究是要遭到报复的,但为了民族大义,他那时已别无选择,只希望蒋介石能回心转意,别再倒行逆施,应顺应民意,联共抗日。
正在事情陷入僵局之际,周总理飞抵西安,他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宋美龄当时也是焦急万分,她疏通各路关系,多方斡旋,力促和谈,张学良向来对她颇有好感,于是,在多方努力下,一场剑拔弩张的氛围总算平息下来。
25日下午,已然答应张学良全部条件的蒋介石,准备返回南京,张学良同蒋介石一道回京,在机场,蒋介石信誓旦旦地以“领袖人格”作为保证,一定严格遵守所有和谈条件,但他那所谓的“领袖人格”根本不值一文。
但蒋介石的飞机刚刚落地南京,脸色便立刻阴沉下来,马上对张学良实施扣押,并着手对东北军进行改编,张学良的人生也陡然发生变化。
蒋介石将软禁张学良的地点选在了南京的孔祥熙公馆,此时的张学良如同笼中之鸟,不仅活动范围有限,而且居住条件也十分简陋,更有甚者,蒋介石还在周围安插许多密探,随时监控他的动向。
而此时的张学良,当年的锋芒已被削平,每天只是看书、读报、喝茶,渐渐地,这个曾被誉为“民国四大美男”的一方军阀,头发逐渐花白,眼角也有了沟壑,本该展翅翱翔于天际的他竟然成了笼中之鸟,
之后,蒋介石又让张学良辗转于黄山、萍乡、郴州、沅陵等多地,舟车劳顿,风尘仆仆,当年的意气风发荡然无存。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担心张学良会与我党联合,让他处于被动局面,于是便急匆匆地将他羁押到台湾桃园,而此刻,当年与他一道促成大事的杨虎城已被蒋介石残忍杀害在戴公祠。
蒋介石为何如此费尽心机地对待张学良呢?鉴于张学良在东北军的地位,蒋介石不敢贸然像对待杨虎城那样将张学良杀害,而且宋美龄与张学良关系不错,她是坚决不同意杀害张学良的。
另外,那场西安事变让国民党一百多名官兵丧生,除了上述三位要员外,还有中校、高参以及士兵共计一百余人离去,对他的地位产生严重影响,甚至那段时间,让其下野的呼声此起彼伏!
但让蒋介石最为担心的还是张学良的地位和影响力,就算别人多次劝说他释放张学良,但蒋介石也没有同意,甚至临终之际,还特意对儿子蒋经国嘱咐道:“此笼中虎,不可放归。
1990年,张学良终于获得释放,但此时已是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只剩下一声叹息,直到2001年,张学良在美国檀香山去世。
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