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刘乙光接到调令,赵一荻听后冷冷地说道:“终于清静了。”你说这话怎么这么冷酷?简直比北风还刺骨。你可别小看这句话,它背后藏着的,不仅仅是几年的恩怨,甚至可能是25年的“血海深仇”。
要知道,刘乙光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基本上就和张学良绑到了一块儿,成了他的一影随形的影子。不管张学良做什么,走哪儿,想不想喝水,都得经过刘乙光的眼睛。
刘乙光的眼睛,简直就像是《黑客帝国》里的“矩阵”,无所不见,洞察一切。反正,张学良过的每一天,刘乙光比谁都清楚。你说,这不让赵一荻恨他,能忍吗?
01
话说刘乙光,黄埔军校第四期出生,那背景可不简单。你看他那年纪,能从黄埔军校毕业,足够说明问题。
之后,戴笠特别“赏识”刘乙光,觉得这小伙子“踏实、可靠”,不过戴笠那会儿多半看重的是刘乙光那股子“稳”的劲儿。别的军官可能火气大,急得像锅里的热油,但刘乙光可不,他是那种哪怕在暴风骤雨中也能坚持打出精准一枪的类型。戴笠一看,心想:“这小子不错,培养出来准能得力。”
毕业后,刘乙光果然没闲着,直接加入了军统,成为了戴笠的得力助手。你可以想象,军统里的日子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军统的工作,就是“你做了什么我看得见,做错了我也看得见”。
没办法,刘乙光干得好,那才真是“低调奢华有内涵”。他不是个“炫耀型”人物,而是踏实的那种人,做事低调,效率超高,戴笠看了都说:“这小子,够聪明!”
可是,你别看刘乙光那么“低调”,这背后也暗藏着一些“老狐狸”般的手段。他那种表面上平静,实际上心里早就盘算好的样子。
02
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蒋介石可谓是玩了一个“老谋深算”的大棋局,把张学良囚禁了。
至于刘乙光的任务嘛,看住张学良。
至于张学良的囚禁生活,哎呀,说起来真是“百感交集”。刚开始他被关在南京。
刚开始,张学良还不死心,心想着“我总得有点动静吧”。于是他就开始想尽办法试图联系外界。你以为这有用?你太天真。蒋介石可是“老江湖”了,这些小伎俩根本不放在眼里,张学良的每一个尝试,都被堵得死死的。蒋介石下的这道禁令,简直就是“滴水不漏”——你想发个消息出去,结果连个“空气”都不给你留。
有一天,刘乙光在张学良走到窗边,盯着外面山景发呆时,悄悄地走了过去:“今天心情不错吗?”张学良微微一笑:“心情不错?我可不觉得。再看外面的山,看到的只是一个圈,一个我永远不能出去的圈。”刘乙光看了看他,“不过,外面的山还是挺美的,您看得真清楚。”
张学良叹了口气:“你是怎么看的?你也看得见啊,这根本不是‘山’,这是我的牢笼!”
刘乙光也只是笑笑:“每个山都有它的另一面,张将军。” 他知道,张学良说得对,外面的山美,里面的却只有无奈。他是“影子”,永远不能走出这个圈子。
时间一长,张学良也习惯了刘乙光的存在,明知道自己出去的机会渺茫,可他又不死心,偶尔还会试图与外界联系。至于刘乙光呢,心里清楚,他的“工作”就是不允许这些事情发生,尽管他早已经和张学良相处得如同“老朋友”一样,但任务总是任务。
这样日复一日地过,刘乙光的生活似乎已经变成了监控张学良的“routine”,而张学良的日子则成了一个漫长的“静默岁月”。
03
再说赵一荻这人,原本生活得如同那些在电影里泡在豪华浴缸里的名媛——香槟、丝绸、名画,她简直是属于那个“贵族小镇”的代表,谁都看得出来,她的生活就应该是每天喝下午茶、捧着狗仔照拍自己的Instagram才对。
可偏偏,那个时局不太对,历史跟她开的玩笑特别大,直接把她推入了张学良的身边——而且还是在张学良“心情最不稳定”的时期。
原本她不过是张学良的小妾——对,没错,就是那种“从众人中挑出来的美人”,但西安事变那天,命运给了她一个“加时赛”的机会。由于张学良的正妻,于凤至在国外,赵一荻就得照顾张学良。
说实话,赵一荻接这活儿,多少有点像那些被困在监狱里的囚犯,事先也没打算好当“白衣天使”,但为了那份“爱”和“责任”,她自愿甘心当个“陪审员”,情愿放弃了她那个“光辉灿烂”的贵族生活,想陪伴张学良,也许是想把自己从命运的死胡同里救出来,谁知道却被牵得更深了。
而就在这时,刘乙光那小子出场了,简直是来扮演“围墙”的,监视张学良的生活起居简直比张学良自己都还了解。这不是“管家”的问题,完全就是“看守”。
有一回,张学良心血来潮,觉得待在这别墅里太无聊,天气又不错,正好想出去转转。你说谁能受得了长期被“关押”在这样一个风景优美但寸步难行的地方?
这不,张学良提议出去走走,赵一荻也乐得陪他出去呼吸点新鲜空气。结果,刘乙光像是突然冒了出来,冷冷地说道:“这绝对不妥,外面这么危险,就在这儿待着。”
张学良当时愣住了,一脸黑线:“什么意思?你不就是怕我出幺蛾子,让你在蒋介石面前不好看吗?”
可张学良一下子气炸了,赵一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赶紧拉住张学良。
她温柔地说:“莫生气啊,外面阳光明媚,咱们在院子里赏赏花也好。”
张学良听她这么一说,眉头慢慢松了开来。
赵一荻笑了笑,轻声说道:“我知道你想出去,可是你在外面多不安全啊,咱们就享受眼前的小确幸吧。生活虽然艰难,但起码还能有点儿让人微笑的东西。”
她拉着他的手,靠在他肩膀上,温柔地说:“有我在,就算这屋子再大,外面的世界再精彩,咱们也能找到属于我们的世界,不是吗?”
张学良也只好叹了口气,苦笑着点了点头,明白赵一荻在尽全力安慰他,尽量让他摆脱这些枯燥、压抑的日子。他知道,赵一荻的这些话,可能就是她对抗这个“软禁”生活的全部反应——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每个平凡的瞬间变得不那么沉重。
04
赵一荻这一辈子没少遇到事儿,先是张学良那边的“风风雨雨”,然后是历史总是给她捉弄得体无完肤,结果落到最后,活生生成了一个“监禁贵妇”,一边是全世界看她当“政治家眷”,一边是刘乙光那根冷冰冰的“监视钉”,一根钉子,把她和张学良紧紧钉在了一个“监牢”里。
刘乙光那人,简直就像是冷战中的一台冰箱,面无表情,眼神冰冷,仿佛全世界都不值他一丝波动。
直到1962年,刘乙光终于接到调令,要离开。
刘乙光的离开,对于张学良和赵一荻来说,简直像是“监狱的门打开了半条缝”,一丝丝自由的空气从缝隙里溜了出来。赵一荻知道,这一切,算是终于结束了,但她心中的那份“仇恨”,却如同一座火山,沉睡了太久,突然间再也无法掩饰。
赵一荻有时候想,自己跟刘乙光之间,简直像两条平行线,永远不会交叉,哪怕她有时候站在焦点的那一端大声喊:“你过来呀!” 可是刘乙光呢,依旧一脸“我不听,我不看,我不理你”地继续走着他的直线,冷得就像冬天里的冻土。
她真是想不通,这个刘乙光怎么那么木头,直白点说,简直就是个“人形冰箱”,不果不保鲜,冷得能冻死人。
后来,每当想到刘乙光,赵一荻就有种翻江倒海的恶心感。
05
刘乙光一退休,基本就成了“闲职王”。被蒋介石从军统核心圈子里“调”出来的,日子越来越平,他倒是有朋友劝他:“刘乙光,你过得也挺好,干脆写本书吧,回顾一下你跟张学良的故事,别光靠你那些退休金,写点东西也能当个副业嘛。” 可这话他听多了,脸上表情跟吃了只煮熟的土豆一样:“写书?写什么书?那段日子很无聊的。”
过去,过去,谁知道他是想摆脱那段历史,还是历史已经变得太老,过了头,给他塞不下了。反正,书写不成了。你别指望他翻旧账,拿出来“讲一讲历史”,那些所谓的“过去”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奢侈品”,你只敢想一想,没资格拥有。
于是,刘乙光的日常活动,变成了坐在院子里发呆——不是因为他很“高深”,而是他真的觉得别人的世界离他有点远。他看着院子里飘动的树叶,顺便回想自己这一生。有人从窗外路过,忍不住问:“老刘,你这不是躲着大家吧?” 刘乙光淡淡一笑:“躲什么躲啊,躲得了真相吗?”
别人问他:“你有没有想过你当年那个职位?那可是你人生的巅峰。” 他瞥了眼天,摇头:“巅峰?那是我眼里的云彩,离得太远,看得清但摸不着,真要去拿,掉下来的就是个大坑。”
你看,刘乙光没什么目标,他的目标就是“不再有目标”。他在这个院子里,一坐就是半天。你能说他寂寞吗?也不完全是。他一边喝茶,一边想,自己是不是该为这平淡的日子涂点颜色——但涂什么呢?自己连颜色都找不到,哪里去找点涂料。
“我这日子,像水一样,没人问,没人管。是不是挺好?”他有时会对旁边的人说,这话说得不露声色,但你明白,他其实在告诉自己:没人能随便翻动他这杯水。
有时候,他瞥见窗外有人笑得很开心,像是在享受一场烟火,打破了无聊的空气。可他没理会,依旧自顾自地喝着水,等着时间把自己冲到那里去。时间好像没那么大压力,谁也不着急,只是慢悠悠地走。
“历史嘛,谁说我没参与?”刘乙光偶尔会这么说,但你能听到的只是他的轻描淡写:“它自来历了,又自去。”
1992年,刘乙光离世了。结束了!活了半辈子,像个不上不下的背景板,过得冷淡且无色,最后连个大事也没能闹出来,像一颗掉进沙滩的沙粒,不声不响地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