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宇宙从何而来?宇宙中的结构——比如星系、恒星,乃至行星和我们究竟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可能会自始至终困扰人类的谜。

根据宇宙学家当前的一般认识,宇宙在其演化的极早期曾经经历过一次极其迅速的膨胀。与我们今天几乎无法感知的宇宙膨胀不同,那次膨胀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将宇宙撑大了至少10⁶⁰倍。

这一事件被称为暴胀(inflation),而推动暴胀的,被认为是一种奇特的量子场——暴胀子场(inflaton)。

暴胀子场在瞬间出现,在瞬间推动暴胀的发生,然后又离奇地消失。

暴胀在使宇宙变大的同时,还为宇宙结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时空中亚原子级别的波动——量子泡沫在暴胀的过程中被一起放大。它们播下了宇宙结构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波动逐渐增长,数亿年后演化出了最早的恒星和星系,并最终形成了蛛网状的大尺度结构。

这一理论看上去很完美,但有一系列问题无法回答。比如暴胀子场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推动暴胀发生的?它又为何会在某个时间让暴胀停止?此外我们还没有观测到发生过暴胀的确凿证据。

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在其中加入全新的未知的东西并非最佳选择。因此科学家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替代学说。

近日一些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了一个新理论,认为暴胀确实发生过,但它的推动者并非暴胀子场,而是空间的涟漪——引力波。

研究人员认为,在一个膨胀的宇宙中,量子泡沫会释放引力波,而这些引力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彼此碰撞并自我放大。

引力波通常无法自我形成结构。但研究人员发现,在特定的情况下,引力波能够以特定的方式相互放大。

当这一切发生时,它们在空间中留下的印记在不同的尺度上几乎是相同的。

而科学家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正好也发现了这一特征。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早期宇宙的光子“余晖”。在这一辐射背景中,隐藏着暴胀留下的微弱印记。无论是什么奠定了宇宙结构的基础,它都会在这些印记中留下特定的模式。

根据这一新的理论,宇宙结构产生后所拥有的类型,与在传统暴胀理论基础上生成的结构类型之间存在细微差异。研究人员称下一步将研究这些差异,并通过观测验证其可靠性。

参考
Inflation without an Inflaton
https://arxiv.org/pdf/2412.14265
Space Itself May Have Created Galaxies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70375/space-itself-may-have-created-galaxies/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