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红极一时的八部样板戏之一。这部舞剧,也是江青所经常吹嘘的她“亲自培育”的一部“杰 作”,她曾多次陪同国外客人观看,以炫耀她对有数百年历史的西方传统芭蕾艺术的“革新”之术。
江青什么时候又成为芭蕾专家了?这又是一个令人扼腕的故事。
1963年,当编演现代戏的热风吹遍中国文艺舞台时,芭蕾——这门从国外引进的艺术,也不甘落后,闻风而动了
这年秋,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巴黎圣母院》,周恩来总理前来观看。
剧毕,周总理邀集剧团领导和主要演 职员座谈。他肯定了我国芭蕾舞事业的发展后,提出能否用芭蕾这门艺术表达和反映一点革命化、大众化的内容。
周恩来说:“当然,芭蕾是外来艺术,不可能一开始就民族化,可不可以先编个巴 黎公社,或者十月革命题材的?”
后来,周恩来又多次与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谈起这个话题,并委托他抓一抓这件事。
林副部长马上着手布置。
12月,在中国芭蕾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一次会议,于北京陶然亭附近的北京舞校内召开。会议由林默涵主持,专门研究芭蕾舞现代戏问题。
在这次会上,中国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编导李承祥和王希贤提出了一个将电影《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的构想。
娘子军、女性多,适合芭蕾舞特点…… 海南风光,背景美……
值得搞!
与会人员一致赞同。
林默涵当即拍板,将《红色娘子军》改编成芭蕾舞剧。
林默涵
芭蕾舞团迅速搭起了创作班子。歌剧舞剧院赵沨院长亲自安排人选,吴祖强、杜鸣心担任作曲,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任编导,马运洪任舞美设计,白淑湘、刘庆棠、钟润良、李新影等为主要演员。
随后,全体演创人员踏上了南下列车,奔向海南岛体验生活。
此时已是1964年2月初,春节即将来临,但在那个年代里,大家已无心在家过年。
海南之行,收获甚丰。演创人员走村串寨,访问当年娘子军老人,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收集民间歌舞素材……
大家协力齐心,忘我劳作,作曲、美工、演员、编导,不同艺术门类的人员相互提建议,谈设想,修改一个个改编方案。
在广州军区的支持下,演员们还下到边防连队当兵,熟悉战士生活,在剧中扮演琼花的白淑湘甚至还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回到北京后,《红色娘子军》剧组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创作。林默涵亲自挂帅,提供一切方便,每一节新排出的舞段,每一支新作成的曲子,他都同赵讽、陈锦清等专家一起去看、去听,当场研究讨论……
1964年6月底,《红》剧首次彩排,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林默涵与团领导决定,演员下到部队再次当兵锻炼,以演得更像军人 。
9月下旬,《红色娘子军》正式彩排,剧团请来了廖承志、周扬、江青等人观看,均大加赞赏。
随后,第三次彩排,周恩来到场观看了,剧终后,他走上舞台,一边鼓掌一边说:“我比你们落后了、保守了。我原来以为用芭蕾形式表现中国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没想到你们演得这样成功……你们辛苦了!”
1964年9月23日周总理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首演后和演员合影
10月,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看了《红》剧,毛泽东说了两句话:“方向是正确的,艺术是成功的”。并与演员合影留念。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的公演,轰动了京城。《红》剧以琼花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以优美动人的主题音乐、以新颖大方的舞美设计,成功地用芭蕾这种外来艺术表现了中国人的现实斗争生活,在芭蕾舞坛上盛开了一朵奇葩。
不过,江青又要来摘花了。
1964年底,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剧组,自广东演出后载誉返回北京。剧组刚安顿下来,江青的电话来了,要赵汉带《红》剧编导和主要演员前去见她。
赵沨等一帮人忐忑不安地走进了中南海颐年堂。落座以后,江青出来了。
“都来了吗?”江青问。
“主要演职员都来了。”赵沨回答。
“好。我叫你们来,知道干什么吗?是泼冷水的!你们别让胜利冲昏了头脑!这个戏还不行,我要指导你们改。一定要改!…… ”
江青看中了哪出戏,哪出戏就不行,非要她来指导加工方可,无论是“土特产”京剧还是“进口货”芭蕾,全是这一个原则。一个真正的“文艺革命旗手”自然是可以攻占任何文化堡垒的。
从此,芭蕾舞团就成了江青的团,《红色娘子军》就成为她抓的戏了。
为了使《红》剧刻上“江记”印记,江青对这出戏也确实倾注了心血。
遗憾的是,江青对芭蕾艺术一窍不通,而且固执己见,表现出不可理喻的霸道作风。
比如,在《红》剧第二场与三场间,江青执意要加上一场表现洪常青等制定作战计划的过场戏,结果,怎么加都感到别扭,因为舞剧表现开会最难,不能说话,又得让观众明白,只好让几位角色在桌子和地图旁比比划划,弄得不伦不类,像打哑谜。
更加弄得人哭笑不得的,是按江青的意思改排出来的一些违背艺术规律的东西,江青看了彩排后往往又大发脾气,指责人们给她改坏了,又要“通通给我恢复原来的……”。
到了“文革”期间,这又成了李承祥等编导的一条罪状:“肆意破坏革命样板戏!江青同志让改,你们就胡改!”就这样,七改八改,肯定否定,《红色娘子军》剧组受尽折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青又发话:“文革前没有搞好,咱们现在好好改。”
这时候,江青那套“三突出”的创作原则被搬了出来,洪常青被改得更为高大、更为突出,琼花这个已为人们所熟悉的名字被改成了吴清华……终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成了“江记”工厂制造的“样板戏”。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这是江青处世的一贯准则。将这一准则引入她的所谓“文艺革命”之中,便成了要么是我抓的“样板”,要么就是该枪毙的“毒草”。
以芭蕾舞剧为例,那么前者便是《红色娘子军》,后者则是尚未公演便被江青一棍子打死了的《纺织女工》。
《红色娘子军》演出成功后,林默涵等人寻思着,能否再弄一部现代芭蕾舞剧。此时,芭蕾舞团演职员也为《红》剧的成功所鼓舞,准备一鼓作气上新的作品。
经过认真研究,剧团决定搞一部《纺织女工》的现代剧。虽然没有现成故事素材可供改编,对纺织女工的生活领域也不太熟悉,但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等编创人员知难而上,劲头十足地开始了攻关。
随后,剧团又组织了一批演创人员到上海国棉十九厂体验生活 。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纺织女工》诞生了。这是一出在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许多与《红》剧不同的新特点的现代剧。《纺织女工》的排练,受到了各方面的瞩目。
一天晚上,林默涵晚饭后散步回家时,妻子告诉他:“总理来电话找你了”。
“哦!什么事”?
“没说,只是问你在不在,就放下听筒了。”
林默涵不知此时总理找他是为何事,急忙要车匆匆赶往中南海西花厅。
见到总理后,方才知道,总理是在关心着芭蕾舞剧《纺织女工》的进展情况。林默涵马上将这出戏的排演情况向总理作了详细的汇报 。
《纺织女工》就是这样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关怀下,在全体演职员的共同努力下,很快进入了彩排。彩排后,这出戏获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可是,就在《纺》剧公演在即之时,“文革”爆发了。对《纺》剧一直未发表看法的江青,以“歌颂中间人物的修正主义”的作品之罪名,举起黑手,将它扼杀了。
江青枪毙《纺》剧,可能是因为她知道了周恩来的支持,心怀嫉恨;也可能是因为她顾不过来,没来得及将此剧列入“样板”来“培育”,而又不允许别人去搞,干脆一枪毙了。
说到这里,我们又想起,在京剧舞台上也曾有与这类似的例子。北京京剧团在排演《芦荡火种》时,同时还排演了另一出优秀的现代戏《杜鹃山》。
当时,《杜》剧剧组的演员阵容十分整齐,集中了赵燕侠、马连良、裘盛戎、谭元寿、马长礼等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剧中人物也塑造的性格鲜明、韵味十足,整出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可是,因江青来不及插手,她便下令禁演此剧。“文革”开始后,《杜》剧的几位著名演员又都蒙冤受屈、九死一生。
殊不知到了“文革”中期,江青腾出手来,又想起了这出戏,她将原剧人物贺湘改为柯湘,又专门从上海调来杨春霞饰演,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一改,原来的“毒草”便成了“香花”,《杜鹃山》被列为八部“样板戏”之后的第二批“样板戏”,唱红了全国。
《纺织女工》却未逢到这等“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