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一起涉及消费者购买假冒伟哥并维权的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考验了法律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力度,还引发了公众对维权与滥用权利界限的深入讨论。

去年9月,广东男子老王在家附近的一家大药房购买了两盒伟哥。然而,服用后,他并未感受到应有的药效,反而觉得药品似乎有问题。凭借多年对该药品的了解和研究,老王怀疑自己买到了假药。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决定再次前往药店。但这一次,他一口气购买了50盒伟哥。

老王将这批药品送到专业机构进行鉴定,结果证实了自己的猜想:这批伟哥确实是假冒伪劣产品。拿到鉴定报告后,老王气愤不已,他立即找到药店理论,要求对方按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十倍赔偿。然而,药店老板却以“恶意索赔”为由拒绝了老王的要求。

药店老板认为,老王在明知药品可能有问题的情况下,还大量购买,显然是在故意找茬,属于恶意索赔。双方争执不下,最终老王将药店告上了法院。

在庭审中,老王解释了自己大量购买药品的原因:“我发现药品可能有问题后,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它是假的。如果只买两盒,可能不足以送检,所以我才会多买几盒。”

然而,药店方面仍然坚持认为老王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消费的范畴。

这起案件的核心争议在于,老王购买50盒假药的行为是否超出了正常消费的范围。对此,法律专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消费者有权主张十倍赔偿。这一规定旨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遏制经营者的不法行为。然而,法律同时强调,消费者的主张也应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

老王首次购买的2盒伟哥属于正常消费行为,他对药品质量提出质疑并进行维权,这在法律上是受保护的。但在发现问题后,他又大量购买可能是假药的这种行为,确实具有争议。一方面,他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为了获取更多证据而进行的必要取证;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存在恶意索赔意图,试图通过大量购买来牟取不正当利益。

《民法典》第七条明确规定了诚信原则,即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老王在明知药品可能是假货的情况下,选择再次大量购买,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违背了诚信原则的合理界限。

然而,法院也指出,因为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负有举证责任,需要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药品存在问题。因此,老王购买更多药品以进行鉴定的行为,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取证的必要手段。

经过审理,法院最终作出这样的判决:

对于老王首次购买的2盒药品,法院支持其十倍赔偿的请求。

然而,对于后续购买的50盒药品,法院认为老王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合理维权的范围,因此只支持其退还购药款的请求,而不支持十倍赔偿。

此外,法院还判决药品鉴定费用由药店承担,以警示经营者加强进货管理,杜绝假药流入市场。

这一判决结果曝光后,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很多网友支持老王的维权行为,认为如果没人站出来打假,假药会继续流入市场,危害公众健康。他们认为,消费者买药是为了使用,而不是为了投资或牟利,因此药店不应该怕被多买。

当然,也有一小部分网友批评老王的行为,认为他一下子买50盒就是为了牟利,这是恶意行为,法律就不应该支持这种投机取巧。

对此,你怎么看?评论区说说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