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晚璐 通讯员 靖桂宇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今年,我们村就能实现这种生态循环式的种养殖方式。”1月10日,鹤壁市鹤山区姬家山乡娄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武建平介绍。
在山里养鱼 带着村民一起致富
娄家沟村地处太行山余脉,海拔500多米。在娄家沟村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有8个直径6米、深2米的圆形标准化鱼池,即将达到销售标准的罗非鱼正在鱼池里游来游去。“这一批鱼很快就要运到北京水产批发市场了。我们基地一期主要养殖罗非鱼、银鳕鱼、鲈鱼,二期会增加其他品种。”武建平说。
这里占地5000平方米的二期养鱼大棚已经投入使用,40个养殖池全部由娄家沟村自主设计、安装。二期养鱼大棚里还安装了过滤机。“过滤机可以把鱼粪排出去,我们把鱼粪压缩成有机肥,销售给茶商当肥料。水经过循环后再回到鱼池,基本实现零污染。”谈起养鱼,武建平如数家珍。
2021年,在外事业有成的武建平被鹤山区“头雁工程”招引,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为壮大村集体经济,2022年,武建平和村“两委”干部在多次考察、分析研判后,决定在村西建立高密度水产养殖基地。2022年10月份,基地开始动工。2023年3月份养殖基地竣工并投入4万尾鱼苗,当年村集体经济增收超50万元。“2023年卖了鱼挣了钱后,我才睡了个安稳觉。”武建平说,为了保证一期鱼苗的成活率,他在养殖基地一住就是3个月。
延长产业链 养鱼、育苗、深加工都要干
“现在我们的技术基本成熟了。今年,我们计划自己育苗,不光卖鲜鱼,还要对外卖鱼苗;村里还计划建饲料厂,以后还要发展鱼丸加工、提炼鱼油等产业。”武建平说。
在养殖基地一期建设过程中,一名设备供应商被武建平和村“两委”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决心和干劲感动了。他对武建平说:“我以为你养鱼是为了当干部出政绩,没想到你是真把它当成村里的产业来发展。”
娄家沟村高密度水产养殖取得成功后,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参观。但是,有的人一听说养殖基地一期、二期建设要投入1000多万元时,就摇头表示投资太大。
“有些人不是真心干事的,我不愿意让这些人来参观。如果不把集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那村里养鱼的事就干不成。”武建平表示。
眼下,娄家沟村已开发出鱼鳞冻、糟鱼等新产品,相关手续正在报批中。
和高校合作 借助科技力量壮大养殖产业
“我们的养鱼项目采取‘公司+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已经吸引了300多名村民入股,入股资金达到395万元。今年,村‘两委’打算把各家闲置的井窖改造成养殖池,由合作社提供鱼苗、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武建平说。
在二期养鱼大棚建设时,武建平就规划预留出做无根栽培蔬菜的地方。鱼棚里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可以为培育蔬菜提供良好的条件。
将来,鱼棚里可以形成“鱼菜共生”的生态闭环,通过鱼和蔬菜循环种养的农业新模式,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平衡,也让蔬菜和鱼类产品更加健康。
“除了让有意愿的村民在自家庭院里养鱼,实现不用外出就能挣钱的目标,我还想让村里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做电商直播,让村里人人都来参与养鱼事业,人人都能致富。”武建平说。
目前,娄家沟村已经和河南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达成合作协议,计划借助科技力量来壮大养殖产业。“要想把养鱼产业发展得更好,用土办法摸索太慢,必须得有科技支撑。跟高校合作以后,就可以用专家的新办法提升我们的土办法,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形成我们自己的产业链。”武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