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香港1月17日电 题:宜居宜业 机遇无限——赴港人才逐梦故事
新华社记者曹霁阳、孟佳
近年来,香港推出一系列积极招揽人才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全世界目光,怀揣梦想和憧憬的人才纷至沓来。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城市,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发展前景如何?几位赴港人才讲述了他们的逐梦故事。
从“事业中转站”到“安居的家”
英国、美国、韩国、日本,这些都是宋楠曾长期学习、工作和居住的国家。“我喜欢那些地方,但经常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直到我来到香港。”宋楠说,“这里几乎融合了我所有的喜好和需求,让我找到了归属感。”
宋楠出生在中国,学生时代基本是在国外度过的。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美国著名投行工作。除了母语,英语成了他的主要语言,他还精通韩语、日语。
或许是受父母经营教育培训机构的影响,宋楠一直对教育行业感兴趣。结合个人优势,他逐渐转型从事教育信息咨询工作。2010年,他接手父母的教育培训项目,但多半时间在韩国和日本居住、经营业务。
那时,香港对宋楠来说是谈生意、见朋友的短暂停留地。
2022年底,宋楠得知香港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第二天就抱着“试一下”的心态递交了申请,没想到顺利获批,一个月之后就领到了香港身份证。特区政府的高效,让宋楠感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诚意。
他最终决定来香港,不仅因为这里是一个完美的“中转站”,可以让他更便捷地去往内地以及世界各地,更可以满足一家人安居的各方面条件。
香港是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城市,在这里生活一年后,宋楠有了更多归属感,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更加充实。
他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成为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务协会常务理事,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帮助更多海外华人华侨和外籍人士融入香港社会。
他的孩子入读了香港一所国际学校,很快交到了新朋友。“父母也很适应香港,这让我无比安慰。”宋楠说,他们平时喜欢逛街市,对这里的中式饮食赞不绝口,坐高铁回内地看望亲友也方便。
从全职妈妈回归职业女性
1989年出生的杨雪宁是位热爱艺术的设计师。在内地完成大学本科学业后,她赴意大利都灵学习装饰专业,回国后在北京、上海、深圳从事室内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工作。
孩子出生后,杨雪宁成了全职妈妈,她几乎放弃了艺术追求。
2022年,通过“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来到香港后,杨雪宁的生活迎来了转折点。她开始参与室内设计项目,兼顾家庭的同时逐步回到了本行。她说:“香港的设计行业国际化程度高,客户对艺术和设计的理解也更深入,我的设计方案更容易落地。”
杨雪宁逐渐爱上了这座城市。她最喜欢香港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各类博物馆、展馆经常举办国际性展览,即便路上很小的一个角落也可能呈现一个优秀的艺术设计方案。在这里,她能接触到行业的前沿资讯,开阔视野,提升专业度。
她也开始逐渐适应香港的工作方式和职场文化。她发现,香港职场更注重个人专业水平,让她没有年龄焦虑,感到更放松自信。
香港的工作生活节奏比较快,杨雪宁坦言,在香港的这段时间也遇到过一些困难,但她对未来满怀期待:“这是可以让我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地方,我会继续努力。”
从游客到创业逐梦者
来自泰国的比耶旺,拥有化学、材料学和生物医学工程等多领域的学习工作经历。2024年11月,她获得工作机会来到香港,目前在先进生物医学仪器中心做博士后。
比耶旺对香港的最初印象来自2017年的第一次香港旅游,当时就被这座城市的便捷和繁荣所吸引。她尤其喜欢香港的美丽夜景,“站在太平山顶感受到整个城市蓬勃发展的气息”。
选择来香港发展并非一时兴起。比耶旺介绍,她一直注重尝试涉猎不同领域并积累经验,期待有一天能够创立自己的公司。她在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的化学专业读本科,在日本名古屋大学取得了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
比耶旺希望寻找一个包容性强、对科研支持力度更大的地方开展她的商业项目,如果能在工作中使用英语,她将更加自如。
香港与内地的紧密联系、巨大的市场潜力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都让她心动不已;香港的高铁和基础设施建设让她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广阔前景。她意识到,香港正是她寻找的理想之地。
带着对未来的期待,比耶旺来到香港,加入了一个50多人的国际化团队。她说:“同事们拥有丰富的海外教育或工作经验,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更开放,更能激发我的创造力。”
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鼓励创新,让她看到了更多机会,也激发了她创业的热情。
工作之余,比耶旺注重保持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也非常享受在香港的生活。她住在一个传统社区,生活节奏比较慢。她喜欢用运动和阅读来缓解工作压力,并愿意与更多人建立联系。
“我现在还经常去太平山顶看夜景。不同的是,我不再是一个游客。”比耶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