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有些不同,今年的春节,是列入“非遗”第一个春节。
记忆中的年味总是离不开舞龙舞狮和华丽刚劲的武术表演,寻着龙腾虎跃的身影和阵阵习武之声,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南狮和南拳的故乡——佛山。
三千年老城,曾经商贾云集的岭南重镇,在经济的繁荣的同时,还催生了璀璨的岭南文化。让我们用更多的视角,打开佛山的另一面。
论身材,南方人不如北方人壮实高大,佛山人偏偏打出“南拳”,与“北腿”平分天下,听起来似乎不合常理,其实不难理解。
与乾隆偏爱的江南不同,岭南自古被视为蛮夷之地,气候潮湿多雨,常年蛮烟瘴雨,丘陵地形又相对复杂,时常毒蛇猛兽出没,人们要与大自然作斗争,本就需要一副好身板。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岭南和园 | ©图虫:渔夫
地处南疆边陲,岭南一带前有南海挡了去路,后有五岭隔绝北境,地理位置封闭,自然条件恶劣,历朝历代都把这里用作流放贬谪的最佳选择,身怀绝技的军人、犯人来到这里,他们或为自保,或为谋生,都必须施展身手,逐渐形成彪悍民风。
更何况,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华民族因朝代更迭而发生过数次大规模南迁,移民者和土著之间难免产生摩擦碰撞,宗族斗争、社会治安等因素迫使人们要习武自卫。
陈家祠垂脊灰塑独角狮,岭南文化所独有的绚丽体现 | ©图虫:唐彦直
其实,真正让南拳茁壮成长并发扬光大的是经济。
翻开史料,可以发现那个贸易繁荣而自由的北宋时期,广州对外贸易市舶司的分支机构就设在佛山,到明代,佛山更是“四大名镇”之首。《南海志》里,就用“百货山积,凡稀缺之物,会城( 广州) 所未备者,无不取给予此”来概括佛山贸易的盛况。
佛山大旗头古村古建筑群 | ©图虫:韩俊烜
即便是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佛山经济依旧一片欣欣向荣,道光年间,商品生产种类达到3000个,18个省在佛山设立会馆。因为紧挨着当时唯一的通商口岸广州,还有不少外国人选择在佛山开设商铺。
佛山岭南天地的青砖古建还能看出旧日的繁盛 | ©图虫:何兆贤
贸易往来密集,运输需求自然旺盛,为了保证货物安全,镖师们需要有功夫底子,才能应对路途中随时出现的恶劣天气或是土匪抢劫等突发意外。此外,富商们为了保证人身财产安全,也需要有人看家护院,也就催生贴身保镖和打手的出现。
多种职业都对功夫有需求,民间武行当然不会少。久而久之,武术便在佛山蔚然成风,佛山市伴随着人口流动,文化碰撞融合,逐渐形成岭南特色的南拳。《江南经略》如此形容:“南拳,似风似蔽似进似退,凡四路。”可见当时南拳已经在武林中打出自己的风格。
佛山祖庙黄飞鸿纪念馆 | ©图虫:健忘的行摄世界
当然,南拳之所以享誉国际,佛山人李小龙功不可没,他是首位打入好莱坞的华人,也将“KungFu”一词写入英语词典,中国功夫从此在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至今日,许多外国友人对中国功夫的认知,往往就是南拳。
各路武术人才,或为了谋生,或为了社会地位等各种原因,又各自沉淀成不同的流派。
咏春、洪拳、蔡李佛拳、大圣拳、虎鹤双形拳并称佛山五大名拳,顺着佛山人经商版图的扩张,各个名拳也走出佛山,甚至走向海外。
中山的醉龙,融汇了南拳、醉拳、杂耍等技艺,要求表演者有一定的武术功底,马步如山、腰法灵醒,运用醉拳的套路,突出酒醉后舞木龙的形态 | ©视觉中国
许多年过去,一代又一代武术宗师共同奠定了佛山武术之乡的地位,还给后人留下一幅“功夫地图”,跟着名人脚步寻迹,可以亲身感受传统武术的魅力。
如果不想凭直觉野生感受,而是想系统地了解南派武术。南海区的岭南功夫文化体验馆是绝佳好去处。体验馆不仅认真梳理出完整的岭南武术史,还用一系列黑科技,放大了功夫的美感,亲身体会所习得的知识,丝毫不输博物馆。
佛山祖庙 | ©图虫:祺
很多人知道南海有西樵大饼,其实西樵还是黄飞鸿的故乡。西樵山的黄飞鸿狮艺武术馆,馆址就在黄飞鸿故居附近的黄氏宗祠原址。
黄飞鸿狮艺武术馆 | ©视觉中国
黄飞鸿不仅以“佛山无影脚”名满天下,同时,他还是一位德艺双馨的武术、狮艺宗师。
为了弘扬黄飞鸿的精神,武术馆每天都有醒狮和南拳四场表演。在荣耀室里,还放着大大小小的奖状奖杯,其中不乏世界级的荣誉,比如199年世界醒狮邀请赛亚军,和2009年“黄飞鸿杯”,第五届世界华人狮王争霸赛南师(桩阵)金奖。
醒狮表演 | ©图虫:唐彦直
最好吃的顺德区里,有一个马东村,村里的休闲健身公园,公园里有108个木人椿排出了"永春拳"字样。
为什么是"永春"而不是"咏春"?故事还得从叶问说起。当年,叶问先后师承陈华顺、梁壁两位师傅,前者是马东村人,打的是永春拳;后者是咏春宗师梁赞之子。叶问将"咏春"打得声名远扬,"永春"和陈华顺的名字却渐渐淡出大众视野。所幸,佛山没有忘记。
佛山顺德区宝林寺全景 | ©图虫:王庆武
2013年, 永春拳武术文化被国家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称号,“永春”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分。作为永春拳之乡,马东村也摇身一变,成为旅游打卡地。
早期,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各地永春弟子会相聚马东村,在陈华顺之墓,也就是百步梯前进行拜祭和武术交流,久而久之演变成马东村特色节日——永春文化节。
顺德杏坛永春拳会 | ©视觉中国
顺德区均安镇的李小龙纪念馆同样值得一去。李小龙生于美国,成名于香港,均安是他的祖籍,或许他从未回到过这里,也不妨碍佛山人以他为荣。
纪念馆里,有不少社会热心人士提供的物件,有他佩戴过蝴蝶结、使用过的木人椿,甚至还原了李小龙拍摄电影时坐过的椅子。一件件实物中,如实记录了李小龙短暂但传奇的一生。
广东永庆坊李小龙祖居 | ©视觉中国
岭南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禅城区,有最古老拳馆——佛山鸿胜馆。它的存在,不仅告诉了人们,南拳不止有咏春,蔡李佛拳同样在国际武术界中溅起层层浪花。清代咸丰元年创办至今,鸿胜馆培育了武术武林英才,港澳、东南亚地区也都设有鸿胜馆。
除拳馆之外,粤剧《鸿胜馆》也在大湾区展演数场 | ©视觉中国
鸿胜馆之后,佛山很少出现大型传统拳馆,并不是因为武术被贴上非遗标签后就变得遥不可及,相反,南拳藏在了佛山的每个角落,因为传武师傅时常出没的地方不一定是拳馆,而是在公园草坪、社区健身场所,或是居民楼的空地。
只需要细心留意,人们穿街过巷时,就能轻松偶遇洪拳、咏春、蔡李佛等多个武术流派。对游客而言,何尝不是一场沉浸式的武术探索体验。
舞狮与武术紧密相连,是因为舞狮的技术功底就来自武术。区别于北狮的小巧朴实,南狮整体风格威猛雄壮,造型华丽精致,表情、色彩的设计与戏曲脸谱相结合。
一个狮头大概在3.5~6.5公斤,意味着每个看似轻盈的动作,实际上都是负重前行,没有过硬的武术功底,根本无法表现出惟妙惟肖的姿态。比如跳跃、扑棹、撕咬、蹲伏、舔舐、休憩等多种动作,只有功夫到位,狮子才显得活灵活现。
需要深厚武术功底才能使舞狮看起来灵活,观赏性高 | ©图虫:妖008611
此外,舞狮、舞龙、舞麒麟,都属于南狮的表演形式,每一个动作都有特定的意义。
最为人熟知的是“醒狮”,即舞狮表演。醒狮有多个套路,对应都有不同寓意。“瑞气护佑创辉煌”“群狮起舞庆升平”是较为常见的两个,前者表演时,狮子需要穿溪过涧,上高山、过峻岭,最终获得汇聚天地灵气孕育成型的仙草;后者则数只狮子在抑扬顿挫、轻松活泼的鼓乐节奏中来回穿插,翻飞腾跃。
它们分别寓意着成功创业需要靠志气、勇气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太平盛世,群狮起舞共庆。
舞狮灵活地在立桩上跳跃行走 | ©视觉中国
除了套路,醒狮还有一个重要的压轴环节——采青。今天人们看到采青表演,是狮子越过爆竹等重重障碍,摘到高处的生菜,寓意“生财”。
最初,“采青”其实是“踩清”的谐音,当年清朝大兴文字狱,以致激起民愤,觉醒的老百姓就有了反抗意识,借“采青”来表达自己对暴政的不满和“反清复明”意图。
因此,舞狮之人,当然少不了有功夫在身。即便不是为了随时有所行动,狮头背后的人也需要把扎马步、踢腿等基本功练到家,才能将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醒狮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 ©视觉中国
无论是哪一个套路,都要求舞狮人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和狮头、狮尾双人配合,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糅进舞狮技巧,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或动或静,表现狮子的勇猛剽悍、顽皮好动等习性。
每个动作,何尝又不是一个个南拳招式。
醒狮鼓 | ©图虫:幽鸣
除了醒狮,佛山还有舞龙的民间习俗。过去,佛山秋收曾有“无龙不成秋色”的说法,每年秋色赛会,都必定要舞龙表演,其中上元村的舞火龙已经是传承500年的非遗文化。
每逢喜庆节日,一整条插满香火的火龙穿梭于街巷中,烟雾缭绕,火花闪闪,如同腾云驾雾般神气威武。
广东舞香火龙 | ©视觉中国
舞龙技术的高低实际上由南派武术的强弱决定,火龙尤甚,赤裸裸的香火在夜间暴露在外,容不得一点差池,它既带着消灾降福的祈愿,也展示着了得的武术功底。
声势浩大的舞龙现场 | ©视觉中国
相比狮子的雄伟和龙的艳丽,麒麟显得相对小巧精致,色彩柔和,“出洞”“绕头”“耍尾”等套路都必须轻盈优美,也因此对拳脚功夫的基础有较高要求,每一个出拳、踢腿动作都要求舞者既表现出力量感,又给人轻巧活泼的美感。
早年间在西樵一带,人们会在上山祭祖时舞麒麟,寓意子孙昌盛,家族兴旺。略微可惜的是,同为非遗项目,如今舞麒麟的出场频次远远低于舞龙舞狮,老艺人年迈,新舞者青黄不接也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绚丽多彩的麒麟头 | ©视觉中国
南狮的气势磅礴,秀出了南拳扎实平稳的南拳功底。如今,南狮和南拳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翻腾跳跃显威武,一个抱拳行礼和为贵。它都代表了岭南,拳脚之间,彰显了佛山刚劲的一面。
都说南方人秀气,佛山人却把南拳打得干脆利落;岭南从前是蛮夷之地,不同的武术流派在告诉世人这里从不文化荒芜。下次来佛山,别只知道吃了,去公园找大师打打拳吧!
编辑/Tasia
文/何雯静
图/见文中标注
长期征稿
后台私信“投稿”获取联系方式
社群添加
旅先森VX:LLxs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