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对于粤语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梁醒波在TVB的《欢乐今宵》上,将“姗(sin1)姗(sin1)来迟”唱成了“山(saan1)山(saan1)来迟”,结果后来很多人都跟着读错,这也成为了香港学界出现正音运动的起因,至于实际是不是矫枉过正,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但是最近,我关注到广东本地的电台电视新闻节目,发觉现在不少年轻记者所讲的粤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硬伤。

▲点击收看视频

首先是声调读错,例如经常将“绯(fei1)闻”读成了“匪(fei2)闻”,将“操(cou1)守”读成了“醋(cou3)守”。

其次是连声母或者韵母都读错,这就离谱了。例如,将“崇(sung4)拜”读成“虫(cung4)拜”,将“伴随(ceoi4)”读成“伴谁(seoi4)”,将“沿(jyun4)江”读成“言(jin4)江”,将“骨骼(gaak3)”读成“骨洛(lok3)”,将“瑞(seoi6)士”读成“锐(jeoi6)士”。

又例如,将“垂(seoi4)直”读成“除(ceoi4)夕”,将“接触(zuk1)”读成“接速(cuk1)”,将“拯(cing2)救”读成“整(zing2)救”,将“阴霾(maai4)”读成“阴狸(lei4)”,将“酝酿(joeng6)”读成“酝亮(loeng6)”,将“篡(saan3)改”读成“串(cyun3)改”,将“轰(gwong1)炸”读成“空(hung1)炸”,将“萃(seoi6)取”读成“脆(ceoi3)取”,将“霓(ngai4)虹灯”读成“泥(nai4)虹灯”,将“遛(lau6)狗”读成“撩(liu1)狗”等等等等……


▲图源网络

还有就是经常用普通话用词代替粤语用词。

量词方面,无论是大到一架汽车,还是小到一部手机,他们都统统喜欢用一个“台”字来表示,变成“一台汽车、一台手机”,“一只猪、一只牛”就变成了“一头猪、一头牛”了,“一碌木头”就变成了“一根木头”。

动词方面,“着灯”会变成“开灯”,“熄灯”会变成“关灯”,而“闩门”会变成“关门”,“行路”会变成“走路”。

名词方面,“田鸡”讲成“青蛙”,“纸鹞(jiu6)”讲成“风筝”,“檐(jim4)蛇”讲成“壁虎”,“薯仔”讲成“土豆”,“粟米”讲成“玉米”,“梳化”讲成“沙发”、“滚水”讲成“开水”、“一班细路”讲成“一群孩子们”……


▲图源网络

有网友就将这种现象概括为“粤音普通话”——即是发音就类似粤语,而词汇和语法就变成了普通话。

其实想改善这些问题真的没有那么难,即使拿到的是书面语写的新闻稿,至少可以在录制之前先用粤语口语读顺一次,另外亦可以上网或者用广州话正音字典查查里面不熟悉的字的发音。

如果连本地的专业传媒机构都不能够认真对待粤语读音问题,那么无论是电台、电视,还是粤语本身,都很难避免走向衰落的可能……

各位自己友,

你还留意到哪些“粤音普通话”的例子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羊记精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