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

仙游县榜头镇泉山社区

板凳龙圈灯闹元宵

19:00

各村板凳灯队伍

在仙游工艺博览城集中

队伍总长度近6公里

2000多人参与

19:30

举行“盘龙”仪式

以龙头为圆心,龙身龙尾紧随

顺时针绕行,宛如盘龙,掀起高潮

20:00

在龙头灯的带领下

游灯队伍巡游泉山社区全境

“灯龙”鳞光闪耀,蜿蜒游动,蔚为壮观


▲摄影/张力


▲摄影/张力

点击前往

周边民俗文化推荐

【祈梦文化】


九鲤湖祈梦习俗,俗称“乞梦”,雅名“卧游”,始于唐代,兴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是在继承汉族原始的占梦和祈镶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祈梦和圆梦的民俗文化,对于发掘、研究古代历史与民俗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价值。(摄影/张力)

【游洋吴圣天妃】


吴圣天妃本名吴媛,生于唐中宗景龙四年(710),被莆田民间尊奉为第一位女神,与妈祖、陈靖姑并尊称为“三妈”“三妃”“三娘娘”。现存供奉吴圣天妃的庙宇(含合祀庙)达968座,敬仰者达千万人。(摄影/张力)

枫亭水阁


枫亭为闽中重镇,为闽地南北交通枢纽及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宋代时仿照杭州夜西湖舟舫弹唱曲艺形式,将数艘龙舟拼接一起,上搭彩架。此后,集英亭六大宫“闰六龙舟水阁”就成为枫亭独特的民俗活动,代代流传。(摄影/朱福忠)

【大济九莲灯


始于明毅宗崇祯十五年(1642),由林龙江嫡传弟子创立,是一种独特的、带有宗教色彩的传统民间舞蹈,宣扬忠孝廉节,人们以此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祈福。(摄影/张颖)

【度尾鼓吹乐】


起源于北宋的仙游度尾鼓吹乐,将中原音乐文化与当地民间音乐融合在一起,因演奏时吹大唢呐和打大鼓而得名。是我省独具特色的民间古乐,在迎宾送客等大场面的开场和收场都要演奏“大鼓吹”。(摄影/张力)

【仙游竹刻】


仙游竹雕技艺传承自莆仙传统的精细木雕技艺,移木接竹,创新求变,善于利用竹根的自然形态,创作出构图饱满、浑厚质朴的作品,在方寸之间雕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又施以独特的仿古涂饰,达到仿古胜古的艺术效果。(图片/王新明)

【书峰青黛印染】


书峰乡青黛种植源自宋代,其加工过程精细繁琐,成品蓝靛泥含蓝成分高,可用于印染,使布料呈现青花瓷般的美感,兼具消肿止痒美容功效,对预防皮肤病尤其对过敏性皮肤病有特殊疗效。(摄影/俞辉)

【盖尾彩绘】


盖尾李氏彩绘技艺发端于唐代,核心内容是图案的设计、色彩的运用、上彩原料的选择及鎏金、粉金技艺的运用等,其独特配制的颜料经风雨而不褪色,历春秋而色愈艳。(摄影/俞辉)

【枫亭砖雕】


枫亭陈氏家族在清代中期就以家族传承的形式从事砖雕工艺制作,其雕琢的艺术砖雕成为远近民居建筑的重要装饰材料。陈氏家族六代相承,形成产业,其砖雕通过枫亭港船只运输,在泉州、厦门和福州一带广受欢迎。(摄影/张力)

【李耕壁画】


李耕是我国近代著名国画家,被誉为“二十世纪古典人物画第一家”,有“南李北齐”之称。李耕早年游历仙游山川,并在一些寺庙祠堂留下壁画,因自然因素和人为破坏,其亲手创作的壁画迄今仅存三处。(图片/仙游县文化馆提供)

【盖尾送王船】


盖尾送王船习俗已有逾四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消灾祈安的祭典,是王爷信仰中最具代表性的科仪,与中秋祈福传统习俗紧密结合,具有一定的艺术观赏性。(摄影/俞辉)

【榜头蔡氏古琴】


仙游蔡氏古法火功琴沿袭中国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制作方式,并传承唐代百纳古琴制作技艺,选用名贵红木进行拼接斫琴,通过反复火斫和打磨,还原古韵,让琴声音质纯净,清越灵动、绵密悠长,极具收藏价值。(摄影/张力)

THE END

来源|中共莆田市委宣传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