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俄军米-28NM武装直升机在库尔斯克州边境地区实施大规模空中打击行动,致使乌军轮换部队遭受重创,交火最为激烈的马赫诺夫卡村一带,乌军第80空突旅与俄军展开近距离遭遇战,双方伤亡惨重。
战事进一步升级之际,乌方调动包括6个战略预备旅在内的14个作战旅投入战斗,总兵力达到6.3万人。这支部队由3.5万名精锐士兵与2.8万名库尔斯克地区驻军组成,与俄军6万人的部署形成正面对峙。
俄军米-28NM武装直升机采用双发动机设计方案,搭载最新研制的VK-2500P发动机,不仅具备强大的机动性能,更重要的是配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多功能显示屏,米-28NM能够在夜间进行超低空飞行作战,飞行高度最低可达50米以下,这种战术特点使其在突防和精确打击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乌军缺乏能够与米-28NM匹敌的现代化武装直升机,乌军现有的防空系统在面对俄军低空突防战术时,往往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响应。
在应对俄军米-28NM的空中突袭时,乌军的预警能力和防空火力配置显得捉襟见肘。特别是在夜间作战条件下,由于缺乏相应的夜视和热成像设备,乌军地面部队难以有效识别和应对来自空中的威胁。
在库尔斯克战区,俄军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化作战体系,将无人机侦察、米-28NM武装直升机打击以及地面雷达站探测等多重手段有机结合。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战场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快速反应,使得俄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从目标发现到火力打击的全过程。
该系统能够将前线无人机获取的实时画面直接传输至米-28NM直升机的驾驶舱显示屏,同时地面雷达站也能够为直升机提供精确的目标坐标数据。这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作战模式,大大提升俄军的打击精度和作战效率。据战地观察员报告,在多次交火中,俄军能够在发现目标后的3-5分钟内完成精确打击,这种反应速度远超以往作战经验。
虽然乌方投入14个作战旅的大规模兵力,但在实际作战中,各作战单元之间的协同配合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乌军对俄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特点的情报掌握并不充分,这直接导致其突袭行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俄军空中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乌军地面部队的机动受到严重限制,难以实现快速集结和展开。特别是在白天作战中,乌军部队的转移和部署活动容易被俄军侦察系统发现,继而遭受精确打击。这种战术上的被动,严重影响乌军的整体作战效能。
此外,由于缺乏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和反制手段,乌军难以有效干扰俄军的信息化作战系统。这使得乌军在战场上处于信息劣势,难以准确把握战场态势的变化,进而影响到指挥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战场报告显示,在多次交火中,乌军往往在遭受打击后才能确定敌方火力来源,这种被动局面严重制约其作战效能的发挥。
俄军依靠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成熟的空地协同作战体系,在战场上占据明显优势。而乌军虽然投入大量兵力,但在装备水平和战术执行等方面的不足,使其难以有效应对俄军的立体化打击。这种态势预示着库尔斯克战区的军事对抗可能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