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服从功能?差不多得了。



玩儿抽象,最怕遇到天赋型选手

当前这个形势下,人们一言不合就玩儿抽象:


问题是,玩儿抽象,也分段位,有人装抽象,结果四不像:


有人装抽象,结果出洋相:


玩儿抽象的努力型选手,最怕遇到天赋型选手。


韩国设计师Jinil Park就属于后者。

老规矩,先上图,前方多图预警,里面混有手绘草图:

























如果不是因为有的设计涂上了彩色,你的眼睛很容易被骗,这明明是草图嘛,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是用钢丝做成的家具,换个背景,可能就更清楚了:


看看局部,就更清楚了:


这位设计师从轻松手绘的草图中获取灵感,从最基本的线条出发,用不同粗细的钢丝,把自己最喜欢的平面草图,做成3D实物家具,完成了跨次元的穿越。

先说我的第一印象,让我想起小时候掏过的鸟窝:


我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掏过鸟窝,有没有被鸟爸爸鸟妈妈抽过嘴巴:



那种原始粗砺的、名副其实的偷感,让人终生难忘,每次提起,都是满满回忆杀。

除了童年鸟窝,这些设计还让我想起《权力的游戏》里面的铁王座:


简约,但霸气侧漏:



痛,来自屁股

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这样的设计风格,都喜欢这样的 表达形式。

虽然但是,也有人喜欢:

痛,来自屁股:


还挺好:


这些设计不够温饱:


建筑生吓晕:


行刑套餐:


会把毛衣挂坏:


会勾住裤子:


犯人坐上去就招了:


如坐针毡:


这个世界太潦草:


家具还是刑具:


好特别:


跟铁丝花瓶很搭配:


丑:


cue铁王座:



我给设计师的vs设计师给我的:


戳屁股:


开眼了:


真抽象:



以前叫学徒手艺,现在叫艺术品:


卡脚趾:


好有趣:


屁股上全是洞洞:


牛马人专属:


蛋疼:


很有表现力:


好有创意:


像3D打印笔画的:


很潦草的人生啊:


最近流行一句话:这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我挺喜欢这句话,倒不是消极地喜欢,也不是喜欢它的消极。

而是喜欢这句话传达出来的松弛感,和释然:这世界本来就没那么完美,没那么百依百顺,顺风顺水,磕磕绊绊、出点小状况,都很正常。

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



就像这些用钢丝做成的家具。


形式,不必服从功能

Jinil Park设计的这些草图家具,我想到被设计圈奉为圭臬的一句话:形式服从功能。

我有不同看法。今天就来聊聊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有多少道理?

“形式服从功能”(Form follows function)是设计和建筑领域的一个经典理念,由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Louis Sullivan)提出。


图:美国建筑师路易斯·沙利文/维基百科 下同

他在1896年的文章《高层办公楼的艺术》(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中首次系统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保诚大厦,也称为担保大厦,纽约州布法罗,1894 年

这一理念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核心原则之一,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建筑、工业设计以及艺术领域。

“形式服从功能”这一理念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正值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高峰。建筑技术(如钢结构和电梯)的快速进步,为高层建筑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沙利文提出这一理念的背景是:

工业化带来了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城市化进程加快,需要更多实用的建筑;

社会对效率和功能性的重视程度提升。

路易斯·沙利文强调,建筑的形式应该直接反映其功能需求,而不是简单模仿过去的装饰性风格。这是对新古典主义等注重装饰美学风格的一种反思,旨在让设计更加实用和适应工业时代的需求

延伸一下适用范围,翻译成现在的大白话,就是,好的设计,应该首先考虑功能(舒不舒服、结不结实、是否环保、经济性等),然后再考虑形式(好不好看、美不美、带来的感受等),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要放弃形式,功能优先。

那么,形式是否必须服从功能呢?

实际上“形式服从功能”在现代设计中的意义已经被扩展和重新审视。

1️⃣形式与功能的平衡:

单纯强调功能可能导致形式的单调,失去美感;

此外,过度关注形式则可能忽略使用者的真实需求,造成“花架子”的现象。

2️⃣以用户体验为核心:

现代设计更多强调“以人为本”。形式和功能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例如,苹果的设计强调简洁美学,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无意义的装饰,而是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工具。

3️⃣情感设计:

形式能够传递情感和文化价值,让人产生共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好的设计既要解决实际问题(功能性),也要满足用户的审美需求(形式)。

4️⃣文化和艺术层面的价值:

形式本身可能超越功能,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载体。

例如,很多现代建筑或艺术品的设计并不是完全为了功能性,而是为了表达某种观念或文化符号。


莱茵河畔威尔的维特拉消防站(1993 年)。哈迪德的第一个建筑群。

所以,形式和功能一样重要,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只要让人感到幸福、愉悦,形式和功能都只是一个工具。

“形式服从功能”是一种历史性的理论,在特定的技术、文化背景下有其指导意义,而现代设计的目标更加综合化,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传递情感和美感。


人生,需要一点潦草

聊完形式与功能的问题,那么在实际设计中,如何找到形式和功能的平衡点呢?

首先,你没办法预判形式与功能的平衡点,只能通过试错,去发现打动人的好设计,而不是提前计划。

设计更像是一个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按照固定公式推导出的结果。

宫崎骏在设计龙猫时,最初只是随手画了一些草图,通过不断调整和试验,最终创造出了这个让全世界观众都感到温暖的角色。




这个过程中没有预设的平衡点,而是通过直觉和反复尝试找到了打动人心的设计。

另一个例子是 Airbnb 的logo设计。他们尝试了数百个方案,最终选定了现在这个融合了位置标记、心形和"A"的标志。


这个设计不是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在大量实践中发现的。

这种试错和探索的过程特别重要,因为:

人的情感反应很难预测,往往需要实际体验才能感受;

好的设计常常来自意外的发现和灵感的迸发;

不同的使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平衡点。

说到底,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人、打动人,而人的感受是很难用理性的框架去完全概括的。

这也是为什么设计需要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愿意去探索和尝试不同的可能性。

设计需要也需要潦草一点,正如因潦草而精彩的人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